长期以来,日本制造业以“匠心精神(Monozukuri)”闻名于世,其产品品质与精密度在全球市场享有盛誉。然而,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劳动力高龄化与数字技术急速演进,日本制造业也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数字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已不再只是IT部门的任务,而是整体制造流程、商业模式与企业文化的改变。

日立Lumada平台用数据打造智能制造

日立(HITACHI)的Lumada平台是观察日本制造数字转型的重要案例。这个平台不只是单纯的IT工具,更是日立整体运营数字化的核心驱动器。Lumada集成了IoT传感器、AI分析模块以及边缘运算架构,通过即时数据处理,协助工厂现场做出即时反应与决策。

(Source:日立)

笔者特别注意到,日立在其Omika Works工厂导入了超过80,000个RFID标签,并结合模拟器创建完整的工厂数字孪生系统,成功让制程可视化,并通过算法找出瓶颈环节,完成高效率与低停机率的双重目标。

川崎重工用XR与数字孪生反转机器人工厂

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例子是川崎重工。川崎过去是重工业与航天设备制造的代名词,如今也正快速朝向智能机器人工厂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智慧制造核心在于数字孪生物科技术与XR(增强现实)应用的导入,并与既有的川崎生产系统(KPS)融合,形成一种高度自动化与灵活的生产模式。

(Source:川崎重工)

川崎重工在设计端导入数字孪生物科技术,能够在产品开发早期通过虚拟验证来大幅降低错误与成本。而在组装与品质检查上,结合AI与XR更可让流程标准化与可视化,提高人机协作效率。这些改变不只是改善生产现场的即时性,更代表着川崎在制造科技上的系统创新。

企业文化与老旧系统:日本中小制造业的真正挑战

尽管日立与川崎这样的大型企业已展现出数字转型的潜力,但日本制造业整体在推进DX上仍存在结构性问题。笔者过去在产业界观察到,许多中小企业依然依赖COBOL语言构建的老旧系统,这些系统在过去确实发挥了稳定的生产控制功能,但如今已与当代数字技术脱节。升级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庞大的资本支出,还可能因兼容性问题导致运营中断,让本就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这类风险。因此,即使企业理解数字转型的必要性,也常在实际操作上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长期以来受到阶级制度与年资文化的深刻影响。决策层往往由年长者掌握,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与推动力相对保守。笔者观察到,即便企业已导入新系统,若现场人员缺乏参与感与数字意识,往往会出现“制度变了、人没变”的状况,使得数字转型流于形式。

此外,数字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也成为难题。具备OT(操作技术)与IT双重能力的工程师稀少,加上企业不易吸引年轻科技人才加入传统产业,导致即便有心改革,也可能缺乏实质执行力。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中小制造企业的增长,更使其在全球竞争中日渐边缘化。再者,数字人才不足是另一重大瓶颈。具备OT(操作技术)与IT跨领域能力的人才在日本仍属稀缺,企业即使有心转型,也可能苦无执行力。

日本制造业未来十年崛起关键不在技术

笔者认为,日本制造业未来十年能否重新崛起,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集成”这些技术并改变企业运行方式。日立与川崎虽为典范,但真正考验日本制造的,是能否让数字转型普及至中小企业,并从组织文化层面进行改革。未来,尤其是当AI、Digital Twin、5G等科技逐渐成熟后,日本能否借此重拾全球制造业领导地位,值得深度观察。

(首图来源: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