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人工智能(AI)在生物医学领域不断扩展。最近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就聚焦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预测药物肾脏毒性 ,以新药开发初期就能淘汰有潜在毒性的化合物,避免伤害受试者或病患。AI技术若成熟,有助加速新药开发流程,降低临床试验风险。论文近日刊登于《Molecular Diversity》期刊。
肾脏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调节电解质平衡,若暴露于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病。许多常用药物如化疗药物、非类固醇抗发炎药、某些抗生素等,都可能伤害肾脏。传统新药开发时,药物安全性评估要体外实验(in vitro assay)、动物实验等,成本高又耗时,且结果与人体反应不尽相符,可能误将有严重毒性的药物视为安全,最后导致临床实验终止或上市后撤药。
标注化合物,让AI看懂毒性运用AI深度学习,能以巨量数据分析药物风险,视为解决问题的新解决方案。为了让AI模型具足够可信度,团队创建1,018种化合物数据集,并以严格标准筛选与标注这些化合物:凡是明确与“肾损伤”、“肾毒性”、“肾疾病”相关,标记为毒性组;无肾脏不良反应记录,或有肾保护作用、治疗肾疾病的化合物,归为无毒组。这些化合物涵盖常见的临床用药与实验性化合物,为模型训练奠定相当的基础。
团队创建42组预测模型比较性能。结果显示,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表现最佳,能有效区分化合物的肾毒性,准确率达七成以上,已达实际应用水准。还导入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算法,找出十种最具影响力的化学亚结构(substructures),这些特征是潜在的“肾毒性标志”。未来若在药物设计早期就侦测到这些结构,即可尽早调整以避免毒性。
AI药物毒性预测的两大挑战研究亮点在AI学习化学结构,帮助药物开发者更早淘汰高风险候选物,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然而,模型准确度仍受限数据库多样性与标注品质。若数据偏重某些药物类别,模型仍可能失准。此外,深度学习有“黑盒子”(black box)特性,决策过程不易理解。如何让AI模型成为药物监管与临床决策的正式依据,仍需更多跨领域的验证与透明化标准。
预期未来,这项研究展现了AI在药物安全领域的潜力。若能扩展预测其他器官毒性,例如肝毒性、心毒性等,就有机会创建多器官毒性预测平台。制药公司可在分子设计阶段就利用这些工具,降低后期试验的失败率。若进一步将这些模型与临床数据及基因体资讯集成,医师将可根据患者基因型与代谢特征,预测其对特定药物的毒性反应,使“用药安全”落实到个人层次。
(首图来源:Free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