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宣布,成功将导电子碳混凝土(ec³, electron-conducting carbon concrete)的能量存储密度提升近10倍。如今,只需5立方米的材料,约0.3平米空间,就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传统储能设备多依赖锂电池、铅酸电池或液流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成本昂贵且依赖稀缺资源,寿命与安全性也有限。相比之下,超级电容器(Supercapacitor)以静电作用储能,具有充放电快、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势,但能量密度偏低。MIT的ec³ 则是将“超级电容”原理直接嵌入混凝土,让结构同时具备承重与储能功能,为该领域带来突破。
团队利用FIB-SEM纳米断层成像技术(Focused Ion Bea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omography),揭示ec³ 内部碳黑形成的分形导电网络,并测试多种电解质。最佳表现来自有机电解质,特别是将“季铵盐”(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与“乙腈”(acetonitrile)结合,能大幅提升储能效率,使1立方米的ec³ 可存储超过2 kWh,约等于一台冰箱运转一天。
研究团队也提出“电解质铸入法”(cast-in electrolyte approach),能直接制作厚电极,缩短制程并提升性能,并成功打造12V、50F超级电容模块与能点亮LED的混凝土拱门原型。
不过研究人员提醒,实验中发现结构在承受额外载荷时,输出电力会出现波动,例如强风可能导致电压闪烁,仍需进一步优化。
随着2050年迈向净零排放,绿色能源发展需搭配储能系统才能维持稳定供电。这种“多功能混凝土”未来有望应用于建筑墙体、地下室或社区设施,兼顾结构与储能,为能源转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首图来源: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