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特尔(Intel)状况连连,不只运营连年亏损,战略方向也屡屡受挫。如今,美国政府、软银与英伟达都成了它的大股东,美国持股接近一成,软银持股不到2%、英伟达约5%。这让市场开始讨论:这家昔日的“美国芯片巨人”还有没有翻身的可能?

《Fortune》近期报道,四位英特尔前董事会成员投书:美国前贸易代表Charlene Barshefsky、美国FCC前主席Reed Hundt、斯坦福大学前工学院院长James Plummer,以及哈佛商学院教授David B. Yoffie。四人在英特尔董事会多年,如今卸任,但提出一个大胆方案­──英特尔私有化。由美国政府和几家科技巨头收购所有股票,使其退市。

接着再拆分主要业务:一家公司专门制造芯片,直接挑战台积电;另一家公司专心做IC设计,同时出售非核心业务,如自驾部门Mobileye与投资基金。四人认为,这样才能让英特尔专注核心业务,吸引更多人才,到2028年甚至能为美国纳税人创造数千亿美元回应。

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挑战不少:

1. 半导体不是砸钱就能追上

半导体的优势来自长期积累的制程经验与供应链信任。台积电30多年来创建的技术与客户关系,不是单靠资金投入就能复制。即使英特尔成立独立代工厂,如果缺乏大客户愿意冒险下单,也难以快速追赶。这不是财务操作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时间与长期累积。

2. 拆开可能让两边更弱

英特尔传统优势在“设计,制造”垂直集成。拆开后,制造部门可能失去自家设计订单的稳定支撑;设计部门则要直接对抗AMD与NVIDIA,竞争压力更大。分拆不一定能提升竞争力,反而可能导致两边同时陷入劣势,与《Fortune》引用的通用公司拆分案例大不相同。

3. 人才问题不是私有化能解决

《Fortune》认为私有化后能用高薪吸引人才,但事实上,NVIDIA能留住人才,不只是因为薪水,而是因为产品领先、愿景清晰。英特尔现在困境在技术落后与产品缺乏亮点,光靠私有化,并不能阻止人才流失。

4. 私有化没有想象简单

以目前股东结构看,英特尔主要持股方包括美国政府、英伟达、软银及英特尔自己。光是要让这些股东完成共识,就已经是多头马车。更别提私有化必须获得董事会与监管机构批准,操作上非常复杂。

另外,私有化常包装成“专注转型”契机,但现许可能完全不同。过去许多选择退市的公司,重新包装再上市后,还要克服投资人信任不足与估值泡沫的疑虑。台湾就有不少私有化再上市的例子,包括国巨及亿丰,都是私有化后再上市的最佳案例。

不过,上市后股价一旦走低,就得承受早期金主“还人情”的压力;另一方面,私募股权基金手握大量资金,常将这些公司视为收购标的,推动资产拆卖或财务操作。这样的模式固然能创造短期的“退场机会”,让金主与基金各取所需,但对于正面临制程落后、产品竞争力不足、人才持续外流的英特尔来说,恐怕难以带来真正的翻身。

就目前看,英特尔困境并非单纯的财务结构问题,而是深植于技术与执行力的落差。《Fortune》提出的“私有化,拆分”方案,或许能在政治与资本市场制造短期亮点,但要真正改变英特尔劣势并不容易。

更何况,私有化过程本身充满不确定性,不仅需要庞大资金与多方股东协调,还要面对再上市时的估值风险与市场信任挑战。即便成功退市重组,英特尔仍需花多年补齐制程差距,并在AI时代找到新突破口,否则最终恐怕只会沦为“财务游戏”,而非真正的咸鱼翻身。

(首图来源:英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