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WEF)在1月15日发布了《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此次刚好是该报告发布的第20周年。在今年短期风险中,第一名是科技类型风险,这已是连续两年有此状况,长期风险仍以多项环境风险为主、科技风险次之。
基本上,WEF将风险分成五大类,包括经济、环境、地缘政治、社会,以及科技风险。
根据2025报告内容指出,未来2年全球十大风险而言,科技风险居于第1名与第5名,最值得优先关注,分别是错误资讯与假消息,以及网络间谍与战争。
其他重要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居于第2名、第6名,分别是极端气候、污染;地缘风险居于第3名、第9名,分别是国家武装冲突、地缘经济对抗;社会风险占据第4、7、8、10名,最高是排第4的社会两极化。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关于“错误资讯与假消息”一项,已是连续两年居于短期10大风险之首。
对此状况,报告中特别强调生成式AI在大规模产生虚假或误导性内容方面的作用,以及与另一项风险社会两极化的关联。
同时,WEF也直截了当指出,社会接触到的虚假或误导性内容数量是持续增加,让公民、企业与政府识别真实资讯的挑战更加艰难。
更关键的是,在错误资讯、社会及政治两极化这两者的互动作用下,进一步加剧算法偏见的风险。而且,算法偏见也成为加剧错误资讯的推手,在这样的态势下也让威胁者有机可乘,利用算法偏见上的漏洞来扩大影响力。
此外,还要加上全球数据治理与监管政策各异,这也造成公民数字足迹面临隐私保护与监控风险的两难局面。
面对社会分裂感日益增强的状况,在一个分裂世界中是否可能完成共识是否可能?WEF列出几项建议,例如:企业需加强技术与伦理培训,减少算法偏见,政府与社会应推动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提升隐私保护与识别假消息的能力,同时创建AI使用的透明框架,才能让数字生态重建信任基础。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中,科技类型风险成全球最大挑战,错误资讯与假消息(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连两年居于首要风险,网络间谍与战争(Cyber espionage and warfare)排第五;至于长期风险排名第一仍是环境类型风险的极端气候事件。
另一项不可忽视的科技风险是排名第五的“网络间谍与战争”。这项风险日益严峻的原因,同样与其他风险项目有所联动。WEF提到多项重点,例如,虚假或误导内容的泛滥,导致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化,地缘经济对抗的这项风险,从前一年度的第14名攀升至第9名,在这种局势下,政府主导的商业网络间谍活动也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而且,上述这些也都是与国家武装冲突高度相关的风险。
换个角度,从未来10年的十大风险来看,WEF指出最主要还是环境风险,涵盖第1到第4名与第10名,科技风险也不容小觑,居于第5、6、9名,其中不仅是包含错误资讯与假消息、网络间谍与战争,还有一项是“AI技术的不良后果”。WEF指出,这项风险在短期风险排名仍低,但在长期风险却是上升幅度最大的风险之一。
WEF在1月13日还有发布一份《2025年全球网络安全预期》报告,其中指出地缘政治紧张、技术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安全复杂度超越以往,不论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供应链的日益复杂、新兴科技的快速采用,以及不断增加的法规要求,都加剧了这种复杂性。而这样的复杂性,也导致了网络安全的不平等现象变得日益严重,资源较少的组织更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