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想职业生涯发展更上一层楼,还是科学家想塑造声誉假象,由于需求太大,论文造假已经不是单一个案。西北大学新研究发现,从假研究到付费署名和引用各种造假,已是由有组织的全球性科学欺诈集团在运行,系统性联手破坏学术出版诚信。
关于科学欺诈,可指被撤稿论文、伪造数据或剽窃,通常是个人孤立行为,这些人为了于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脱颖而出想抄捷径。但研究员发现大众视野之外、暗中运行的广大地下网络。
论文工厂泛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西北大学研究指出,大规模科学欺诈的实体规模庞大、具弹性且增长迅速,这些网络本质上是犯罪组织,合谋伪造科学研究过程,涉及数百万美元。
研究员分析大量撤回出版物、编辑记录和形象等数据库,收集删除期刊清单,分析数据后,团队发现“论文工厂”、中间商和渗透期刊等共犯行动。
作者表示,论文工厂运行方式与工厂类似,大量生产稿件,然后卖给想快速发布新论文的学者。但这些论文大多品质很差,含伪造数据、篡改甚至窃取形象、抄袭内容,有时还有荒谬或物理不可能实现的主张。
花钱就能当研究作者越来越多科学家陷入论文工厂,不只可买论文,还能买引用,提高自身论文引用次数和学术影响力。这样就能看起来像声名显赫的科学家,但其实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实际研究。
但假论文售价可不菲,要当论文作者,必须支付数百甚至数千美元,就看作者排序定价。买家也能付费让自己论文以假同侪审查程序,自动被期刊接受。
这些事情主要由经纪人牵线,从找人写论文、找人愿意付费当作者、找能发布论文的期刊,还需要期刊愿意接受这篇论文的编辑,基本上算犯罪组织。
这些组织还会利用停刊的合法期刊,盗用名称或网站,将自己出版物登在上面,增添可信度。如《HIV护理》期刊就发生过这种事,以前是英国专业护理机构的期刊,后来停刊,网络域名也失效,后来某机构买下这域名,开始发布数千篇与护理完全无关的论文,后来都被科学文献聚合器Scopus收录。
AI复制假文献团队也强调AI渗透科学文献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如果一切都是假的,假资讯又拿去训练AI模型,就会产生更多假论文。
作者表示从小就对科学充满热情,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误导他人,真是令人痛心。但如果相信科学对人类有用且重要,那么就必须为之奋斗。如果不提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糟糕的行为就会成为常态,到某个程度后就太迟了,科学文献也会遭彻底毒害。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