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动物没有人类的种种“包袱”,在繁衍后代时会想避开他人,到暗处偷偷进行;不过,想在野外观察到动物交配的过程,还是需要一点运气。特别是目前已濒危的豹纹鲨,过去,从来没有人类看过野生豹纹鲨的交配过程。

就在去年,澳洲一名教授幸运在野外目击并记录下整段豹纹鲨的交配过程,而且更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还是一场由一只雌鲨、两只雄鲨一起进行的“三人行”。

第一次记录到交配的过程,还是3P

9月18日,一篇《动物行为学杂志》(Journal of Ethology)上发布的最新论文中,详细记录了豹纹鲨的交配过程。这篇研究由澳洲阳光海岸大学(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的海洋生物学者拉索斯(Hugo Lassauce)主导,也是人类首度在野外拍下豹纹鲨交配的画面。

豹纹鲨的学名为Stegostoma tigrinum,它们的身体扁平、修长,身上有许多深色斑点,看起来就像披上豹纹一般。根据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 的数据,豹纹鲨分布于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沿岸水域,然而群体数量正不断减少,目前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过去,针对豹纹鲨的研究多是在圈养的环境下进行,人们对于它们在野外的繁殖方式所知甚少。为了研究豹纹鲨,拉索斯常驻法属新喀里多尼亚(Nouvelle-Calédonie)长达一年,与当地水族馆合作,每周都会在距离海岸15公里处浮潜,监测栖息当地的豹纹鲨。

两只雄豹纹鲨为了交配,咬住雌鲨的鱼鳍。(Source:视频截屏,下同)

拉索斯在CNN的访谈中指出,任何种类鲨鱼的交配行为,都极少被人类目击。过去,拉索斯曾看过雄豹纹鲨追逐雌雄豹纹鲨的“求偶行为”,或是在雌鲨与雄鲨分开时刚好赶到现场,但从来没有看过豹纹鲨实际交配的景象。

先前,拉索斯与其他研究人员观察到,豹纹鲨会在特定季节聚集该处,“我们怀疑这种聚集是为了交配”,而在持续监测下,拉索斯终于在这个“圣地”目睹豹纹鲨交配的当下!

前戏很长,正戏短暂

拉索斯描述,2024年7月12日,他前往这个豹纹鲨的聚集地浮潜,当时他在海床上发现3只长度约2.3米的豹纹鲨,而其中一只雌鲨的胸鳍,正被另外两只雄鲨抓住。

拉索斯立刻就意识到眼前景象的重要性,“我告诉同事把船开走以避免干扰,然后我浮在水面上等待,低头看着几乎一动不动地待在海床上的鲨鱼。”

两只雄鲨同时抓住雌鲨,雌鲨偶尔挣扎想挣脱,这个过程持续超过一个小时;接下来,两只雄鲨先后与雌鲨交配,过程皆耗费数十秒。“我在冰冷的海水中等了一个小时后,它们终于开始游动”,拉索斯回忆,“两只雄鲨进行的过程都很快,且一只继续着另一只进行。第一只花了63秒,另一只则是47秒。”

交配结束后,两只雄鲨瘫在海床上一动也不动,雌鲨则迅速游走。拉索斯解释,交配后“雄鲨会失去意识”,必须在海床上躺几分钟才能恢复体力,“当雌鲨不断试图挣脱时,雄鲨必须紧紧固定住雌鲨,并一边游泳一边交配,这会耗尽它们所有精力。”

交配结束,雄鲨瘫在海床上休息,雌鲨则迅速游走。

有助了解鲨鱼的繁殖机制

此次为人类首度观察到豹纹鲨完整的交配过程。拉索斯在论文中提到,在他拍摄90分钟的视频中,两只雄鲨、一只雌鲨的交配行为包括:长时间的交配前定位、雄鲨鱼抓住雌鲨的鳍和尾巴、雄鲨的生殖器官与明显的射精动作。研究也指出,野生豹纹鲨使用性器官“鳍足”(clasper)将精子送入雌鲨体内的方式,与过去在圈养环境中的观察报告一致。

过去,人们对于鲨鱼的生殖行为了解有限。此次研究的共同作者、阳光海岸大学的资深研究员达吉恩(Christine Dudgeon)已研究豹纹鲨20年,他表示这次能观察到两只雄鲨先后参与交配,“实在令人惊讶而且着迷”,达吉恩也提到:“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了解每年雌鲨所产的一批卵其中,到底包含多少位父亲的贡献。”

根据CNN采访,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保育遗传学专家汉布尔(Emily Humble)则说明,雌鲨鱼的生育方式多样,不仅能在没有雄鲨的状况下进行“孤雌生殖”,似乎也会与多名伴侣交配,“针对它们的多父生殖(multiple paternity)行为进行的基因研究,将是理解这项策略如何影响这个濒危物种基因多样性的关键。”

也有助研究人工生殖

此外,这篇研究也能为豹纹鲨的保育工作提供更多资讯。达吉恩表示,拉索斯拍摄的视频证明,此次鲨鱼交配的地点为豹纹鲨的关键交配栖地,“这能为管理与保育策略提供资讯,并帮助我们更广泛地理解群体动态与繁殖行为”。

研究也将有助于目前在包括澳洲等国进行的人工授精研究,让豹纹鲨有望“重返野外”,脱离濒危的处境。“这次的观察提供关于繁殖行为的关键资讯,”拉索斯表示,“可以用来改进人工受精的技术”,接下来,拉索斯将继续研究豹纹鲨产卵的栖地,以及野生幼鲨的活动范围。

(首图来源:Theo Kruse/Burgers' Zoo,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