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生医领域的类器官(organoids)备受关注,因能体外培养功能接近真器官的“微器官”,有潜力为药物开发等医学应用带来突破进展。然类器官仍面临可重复性不足等挑战。因细胞来源、培养条件等细微差异,都可能导致类器官形态和功能不一,影响结果可靠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类器官(HUMANOID)中心,以集成生物工程、资讯科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盼增进类器官可重复性与临床应用潜力。主要目标包括创建标准化流程、创建大型生物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并促进合作。期望为类器官研究创建更可靠的平台,加速新药开发、增进病患福祉。
类器官是由人类干细胞或前体细胞(progenitor cells),3D培养条件下逐渐生长、分化成微小组织结构,部分模拟真器官细胞组成与功能。特定生长因素与环境引导细胞生长分化,最终产生类似脑肠等器官结构。类器官已用于疾病机制研究、药物开发与个性化医疗等领域,还能取代部分动物实验,提高药物筛选准确性,降低研发成本,有助精准医疗发展。
类器官潜力获FDA及学界认可,2022年通过《FDA现代化法案2.0》(FDA Modernization Act 2.0),取消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必须做过动物实验的强制要求,并认可类器官等微生理系统(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为实验替代方案。
类器官在临床前毒理研究更显优势。以动物试验预测药物对人类的毒性准确性犹如“掷骰子”碰运气,无法确保人体实验也一样安全,故许多药物虽通过动物实验,却在临床三期因不预期毒性声明失败。先前研究显示,以肝脏类器官模型预测200多种药物毒性,准确性近90%,更准确筛出有害药物,降低临床实验风险,保护受试者安全。
然而类器官仍缺乏再现性,已知原因不少,如细胞来自不同实例,就限制可重复性(指纹效应);即使细胞来自同实例,但因细胞异质性,仍可能产生性质各异的类器官(雪花效应);各实验室培养类器官的方法也不同,缺乏标准化流程,也影响可重复性(混合效应)。
HUMANOID为了克服类器官技术再现性低的问题,采取以下策略:
- 培养条件标准化:严格控制培养基成分、温度、湿度,确保每次类器官培养条件一致。
- 创建自动化培养系统:精确控制培养过程各项参数,降低人工操作误差。
- 严控细胞来源:选用品质稳定干细胞或前体细胞为起始材料。
- 精进培养参数:制定详细分化诱导方案,确保类器官形态和功能一致性。
- 加强品管:培养时定期以形态学观察、基因表现分析和功能测试等方法评估品质,及时发现并排除品质异常的类器官。
HUMANOID有效提升类器官培养再现性,为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更可靠模型系统。
类器官若广泛应用,可为生物医学研究创造新视野,值得期待。但之前仍有许多挑战有待克服,凭借HUMANOID中心及全球学者共同努力。有理由相信他们通力合作,能充分发挥类器官潜力,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
(首图来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