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科技新报》的英特尔和波音历届首席执行官故事后,可知道两间“大到不能倒”的美国公司,为何会从兴盛走向衰败,首席执行官和背后策略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华尔街日报》报道,与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一样,波音公司2024年上任的Kelly Ortberg也是名极巨技术头脑的领导者,他的任务是拯救这家原本以“工程为上”后来转成“股东为上”的公司。
善变的投资人前一秒可能为商学院出身的高层喝彩,因为他们派发高股息和大量减少成本,但下一秒又要求工程师出身的高层接手职位,以弥补公司缺乏创新所带来的后续问题。这就是2024年12月初,Pat Gelsinger意外辞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兼董事职务时所发生的事情。
Gelsinger曾协助开创USB连接端口和Wi-Fi,他2021年1月13日接棒英特尔首席执行官,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任务是从台积电和AMD手中夺回技术失地。消息一出,英特尔股价上涨近7%。
快四年过去,在Gelsinger卸任当天,股价大致持平。看到他离开,投资人并没有感到伤心。这也将成为Kelly Ortberg的借鉴,因为他从2024年8月开始接手另一家巨头波音。
两间美国巨头的异同之处当然,波音的问题根源和英特尔并不相同。当空中客车(Airbus)还在纠缠于制造“巨无霸”A380时,波音就已经开发出轻巧的波音787梦幻客机,但这架飞机太多外包,加上忽略了品质,因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相比之下,英特尔一直坚持设计又制造芯片的垂直集成模式。它的错误与产品和生产有关,加上高层接连错过苹果iPhone订单、引发AI革命的GPU,先进制程演进上又落后竞争对手,使得这家以前的芯片巨人开始深陷泥淖。
但如果从两家公司的历史看共同之处,可以发现他们自2000年代后都开始专注于获利,忽略掉他们所处的产业必须提供大量资本支出以维持竞争优势。由于股利分派与股票回购不断增加,公司文化也从技术人才转向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管理奖励。
最终投资人也发现这个做法的愚蠢之处。
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去年12月辞去首席执行官。(Source:COMPUTEX)
在一次线上会议中,英特尔董事会每位成员都签署Gelsinger的愿景,包括创建新的制造设施,为其他公司合约生产芯片,并成为拜登政府产业政策的核心。但去年10月,英特尔面临史上最大季度亏损,董事会将Gelsinger赶出公司,目前不知道接班人也不确定未来策略规划,华尔街只能再次将焦点放在短期解决方案上,如出售公司部分资产。
请新首席执行官来弥补过去的策略错误,也有过成功经验。例如1987年,Andy Grove从内存芯片转向微处理器,以昂贵的成本打开“Intel Inside”时代;又或者Alan Mulally在2006年从领导波音极为成功的波音777计划,到重振陷入困境的福特汽车产品线。值得注意的是,Mulally也曾经是波音董事会找寻下任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但最后他们选择没有航空背景的McNerney作为首席执行官,给波音埋下衰败的种子。
英特尔给波音的启示客观来说,波音选择技术出身的Ortberg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前一位没有工程背景的Dave Calhoun未能稳住局面。到目前为止,Ortberg已经成功结束波音罢工情况,但他很快又要面临满足短期交货目标的迫切需求,以弥补公司现金流失的漏洞。
几年后Ortberg也将迎来更大考验。当737 MAX替代机型开始研发时,这距离波音最后一款全新机型787首次试飞以来已过去近20年。如果波音没采取大胆、成本高昂的尝试,来推动飞机制造的发展,航空公司选择空中客车的机率就更大了。然而,由于波音老员工逐渐流失,人才不断离去,投资人又渴望弥补部分损失,因此波音选择求稳的机率将十分强劲。
虽然Ortberg承诺会回到“正确的重点与文化”,但英特尔的惨败凸显让上下阶层持续认同的重要性。这也是对价值投资者和决策者的警告:当今的市场热衷于支持软件巨头的“登月计划”时,但对以硬件为基础的成熟产业,却显得较没有耐性。
自从Gelsinger离职后,英特尔的股价又下跌18%,找新任首席执行官救火的最危险之处在于,他可能在问题尚未解决、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就遭到解雇。
(首图来源:Flickr/Anthony Quintano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