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疾病,虽然医学不断进步,治疗方式日益多样,但许多药物仍有强烈副作用,甚至可能因癌细胞产生抗药性失去疗效,使患者身心俱疲。对科学家而言,研发抗癌新药不仅追求强效,更须兼顾安全性。最近葡萄牙明诺大学化学中心(Chemistry Centre of University of Minho)为新抗癌药物量身打造纳米脂质载体,不仅改善药物不溶于水缺点,也有机会降低副作用。论文刊登于《Pharmaceuticals》期刊。

团队成功合成新型分子PP,对大肠癌细胞与三阴性乳癌细胞展现极强抑制力。实验结果显示,PP药效远胜传统用药5-FU(5-氟尿嘧啶),甚至更低剂量就能阻止癌细胞增生。但此分子却有个致命缺点,几乎不溶于水。这代表PP无法像5-FU直接配成水溶液注射剂以静脉输注。且PP还可能伤害正常细胞,都让它难直接推动临床应用。

脂质体:药物的纳米保护壳

为了克服痛点,团队尝试用“纳米脂质体”载体包裹PP。脂质体是由脂质组成的微小球状囊泡,大小约100纳米,外观近似缩小版细胞膜,结构能同时携带亲水性与疏水性的药物,进入血液后也有层保护,避免药物过早分解或失效。更重要的是,肿瘤血管常有缝隙,脂质体能“钻漏洞”渗入肿瘤,并在癌细胞周围累积。这样药物不仅更集中攻击癌细胞,也能减少其他组织的副作用。

团队测试多种脂质体配方,如天然卵磷脂(EggPC)或合成脂质(DPPC),并搭配适量胆固醇强化结构。结果显示,无论哪种组合,脂质体粒径都控制在150纳米以下,稳定性良好,大部分药物都能包封于脂质体内(95%)。更重要的是,封装药物不会立刻释放,而是“慢慢释放”,让药物浓度维持数十小时。缓释效果不仅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升治疗效率,也能避免药物浓度瞬间飙升,减少冲击与副作用。

脂质体配方不同,副作用大小也跟着改变

以癌细胞测试药效时,PP无论包进何种脂质体,对癌细胞杀伤力都极强大;但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则视脂质体配方不同而有明显差异。DPPC制作的脂质体,虽能有效杀死癌细胞,但也会伤害正常细胞。而天然卵磷脂加上胆固醇(PP-EggPC-Chol-L),不但维持高效毒杀癌细胞,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毒性,安全性高。显示只要挑对脂质组合,就能让药物更聪明“分辨敌我”,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研究显示,即使药物有缺点,只要搭配适当纳米技术,依然有机会扭转局势。脂质体就像药物的“智能座舱”,不仅提供保护,还能决定它攻击的方向。团队接下来会开始动物实验,尝试脂质体表面加装分子“导航系统”,让药物更精准锁定癌细胞。若策略成功,将来我们或许就有副作用更少、疗效更佳的新抗癌药物。

(首图来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