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在今年5月率先于校园保健中心测试新研发人工智能平台“SmartCare系统”,试验计划为期6个月,协助简化诊症流程、提升医患沟通效率,同时探索其在医学教育中的潜在应用。这个系统由科大智能医疗实验室团队研发,试行范围涵盖校内超过15,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并正考虑未来扩展至其他医疗机构,包括港怡医院及中大医院。
病人抵达诊所前,只需扫描二维码进入SmartCare平台,便能以语音或文本输入方式提供求诊数据,例如病史、症状和主诉等,让诊所能即时分流。诊症期间,系统内置语音记录功能,能即时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转换为文本,减少医生文书输入工作,提升整体处理效率。
系统基础来自校方自行开发的医学专用语言模型MedDr2,具备多语言语音识别能力,包括广东话、普通话及英语,支持更灵活应对不同语境及用户需要。诊症完成后,SmartCare能自动整理医疗记录及产出超过30类诊断相关文件,例如转介信、处方及医生证明书等,并同步更新至病人个人健康平台,方便日后复诊或跟进。
研究团队表示,系统另一重点功能为“AI聊天系统”,医生可通过此功能持续关注病人康复进度,减轻临床医护跟进压力。SmartCare还具备模拟诊症训练模块,名为“虚拟病人”,提供即时AI反馈,协助医学生熟习临床应对技巧。这一模块已提交专利申请,寄望未来可成为本地医科教育新标准工具之一。
根据科大资讯,SmartCare系统宗旨在于创建一个以病人为核心的医疗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普及应用,目标是减少行政程序、提升诊症品质,并促进跨专业合作。科大期望通过这次校内试行,验证系统性能与稳定性,为日后全面推广铺路。
数据源:香港电台、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