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太空望远镜凭借独特中红外观测,拍摄到迄今最详细行星状星云NGC 1514的形象,并揭示星云内许多细致结构,像模糊尘埃环,以及中间粉红色区域中因物质喷出把外面云气冲破的洞。形象中央看起来像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但其实是两颗恒星靠得很近。现在看到的形象是经过数千年时间才形成,这过程还会再持续数千年。

中央看似一颗巨大明亮的恒星,其实是两颗靠得很近的恒星。两颗星星包在巨大的气体和尘埃圆柱里,整体稍微向右倾斜。星星正中央有一团粉红色云气,占据照片约四分之一。两个大大环状结构,以约60度在左上角和右下角相接。这些环边缘较浓密,形成浅浅V字形。太空的黑色背景点缀微小恒星和星系,大部分呈现蓝色和黄色。(Source:NASA/ESA/CSA/STScI/Michael Ressler (NASA-JPL) /Dave Jones (IAC))

借助韦伯红外线的观测,NGC 1514中心一颗垂死恒星喷出的气体和尘埃得以完全聚焦,这些气体与尘埃的细节终于变得清晰可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模糊的环状结构像是缠绕在一起的尘团,而在星星附近有些空洞,是因为较快的气流冲穿了环状结构。虽然早在2010年就有人发现这些环,但现在科学家终于得以借由韦伯深入研究这个星云的湍流性质。这个星云至少已经持续形成了4,000年,而且还会继续变化下去。

星云中央有两颗恒星围绕彼此运行,互绕一圈约九年,被一层橘色的尘埃包围,在照片中,发出像星芒闪亮的光芒。恒星之一过去比太阳大好几倍,现在已进入生命末期,只剩下高温密集核心,也就是所谓的白矮星,喷出气体时强时弱,可能就形成现在这些薄壳状结构。

从韦伯的观测角度来看,这个星云呈现60度角,看起来就像倒出东西的罐子。但更像沙漏状,照片左上和右下橘色区域,可看到星云腰部收紧成V字形,这些地方可能因恒星喷出大量物质时,伴星会靠得很近,才产生这种结构,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不会产生球体,而是形成环状。除了清楚的外轮廓,沙漏也有侧边,仔细看环之间淡淡半透明的橘色云气,是立体形状的一部分。

(首图来源:NASA/MSFC/David Higginbotham/Emmett Given,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