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调机构TrendForce于9月19日在高雄举办“绿色科技智造落地”论坛,邀集集邦科技、盛齐绿色能源、昶御可持续发展及宇沛可持续发展等专家,聚焦智能制造、资源再利用、ESG与绿色供应链,分享应用成果与转型布局,协助企业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减碳压力升高,企业已将其视为竞争力核心。从国际品牌的采购规范到碳定价政策推进,制造业不再只是回应法规,而必须主动在成本与效益间找到平衡。智能制造与数据化应用,正是提升能效与降低碳排的关键工具。

机器人推动智能制造减碳蓝图

集邦科技资深研究经理曾伯楷指出,工业自动化正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逐步演进到协作型与人型机器人,并与AI深度结合。相较于定点高效的传统机具,人型机器人具备柔性与环境适应能力,能通过传感器与AI视觉即时调整动作,减少重新配置产线所需的人力与资源浪费,被视为“绿色原生”的智慧设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更将人型机器人与AI并列为2025年仍持续推动产业的两大关键技术,显示智能制造的减碳蓝图,正逐步延伸到下一时代的智慧载体。

储能技术助攻能源调度与成本管理

盛齐绿色能源业务副总陈彦勋以“从电网级到用户侧的整体方案”分享储能与智能调度的落地经验。他指出,再生能源先天具有间歇性,但通过储能与AI控制,可以将“不可控的绿电”转化为“可控的资源”。

在系统端,盛齐已部署超过两百MW的电网级储能,于白天低电价时充电、傍晚用电高峰时放电,等同为电网创建“缓冲池”,平抑波动并提升韧性。对企业端而言,则提供“表后储能”功能:离峰充电、尖峰供电,直接降低电费,同时避免尖峰超约产生额外费用。储能还能在电压波动或短暂停电时即时备援,维持生产稳定与产品良率,并承接屋顶光电的冗余电力,提升绿电自用率。

他补充,企业在评估投资时,可将时间电价套利与需量反应、辅助服务收益纳入模型,以每度电成本对比节省与收入,清楚掌握回收年限,完成“省电与赚电并行”的财务效果。

碳收费上路,供应链与智能工厂成转型关键

集邦科技项目副理刘容宁指出,台湾规划自2025年起对大型排放源课征碳费,初期费率每吨约新台币300元,并将通过减免与碳交易制度引导企业实质减量。这项政策意味着碳排放不再只是数据,而将成为直接影响财务与运营的成本,迫使企业更积极投入节能、绿电与低碳制程的投资。

昶御可持续发展净零可持续发展顾问陈佳欣指出,供应链管理已是企业减碳的前线,尤其国际品牌要求供应商披露碳排数据已成趋势。她强调,唯有创建透明的碳排数据库,企业才能与上下游伙伴协同减量,避免资讯落差导致整体减碳成效受阻。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关注与共享,供应链不仅能满足法规要求,更能在国际市场中展现竞争力。

宇沛可持续发展资深总监赵新民则以智能工厂案例说明,当前的重点不只是导入节能设备,而是通过能源管理系统与设备群控,实现“即时监测、即时反应”的高效率管理。结合预测性维护,可提前发现异常,降低突发停机风险,不仅减少碳排,也提升产线稼功率。他指出,这些智能化工具已成为企业迈向低碳制程与数字转型的共同基础,也呼应碳收费制度带来的压力与契机,让企业在政策推动下更快落实转型。

善用能源成为未来核心趋势

面对ESG浪潮与2050净零目标,如何善用能源已成为产业转型的关键。不论是强化电网韧性以应对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导入储能提升尖离峰调度能力,或是结合AI技术优化能源管理,皆将成为制造业迈向高效运转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趋势。

(首图来源:科技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