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时报》报道,科学家以基因编辑,培育出能完全抵抗传统猪瘟的猪只,为防范这种威胁全球数以亿计猪只的疾病提供潜在利器,并为找出解决方案对付更难缠的非洲猪瘟铺路。
苏格兰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团队指出,这项DNA编辑技术能阻止病毒复制、让猪只完全免于感染,对它们的健康与发育也没有可观察到的负面影响。
全球养猪业迄今仍为传统猪瘟所苦,因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欧洲与美国以外地区尤其严重。这项研究为精准修改DNA串行来控制家畜疾病的领域有很大贡献。
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研究合著者里利寇(Simon Lillico)说:“我们研究突显基因编辑对改善动物健康和支持可持续发展农业方面的潜力。”论文刊登于《生物技术趋势》(Trends in Biotechnology)期刊。
研究员以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术,编辑猪只受精卵基因,接着植入代孕母猪体内,最终诞生出基因改造小猪。
这破坏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蛋白质,防止猪只感染传统猪瘟。研究员指出,相同基因编辑原理或许也能用在牛羊等家畜,防范类似的病原体。尽管疫苗能降低感染率,但传统猪瘟病毒仍有高度耐存活性,且易在野猪与家猪间扩散。
举例2018年,日本时隔26年再爆猪瘟疫情,即使大规模接种疫苗,仍被迫扑杀超过13万头猪。1990年代末期,荷兰猪瘟导致约1,100万头猪遭扑杀,损失约23亿美元。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动物健康专家狄加度(Amy Delgado)说:“日本与印尼2025年爆出传统猪瘟,再次突显这种疾病跨境扩散的威胁,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影响。”
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从事动物基因编辑已数十载,最知名的是1996年根据成羊细胞,做出全球第一只复制羊桃莉(Dolly sheep)。
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先天免疫学教授暨兽医布莱恩(Clare Bryant)说,猪只基因编辑相当巧妙,但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实际应用。欧洲人们对基因改造生物的抗拒,恐使推广基改猪难度大增,亚洲地区接受度相对较高。
布莱恩也提到,部分国家因成本与后勤问题,疫苗接种率有限,政府多半以扑杀为防疫手段。她说:“有些国家根本没有意愿为动物接种疫苗,对基因编辑的接受度可能也不高。”
欧洲畜牧业与肉品贸易联盟副主席布尔(Knud Buhl)表示,传统猪瘟几乎根除的欧洲,业界必须评估基因编辑的投资报酬率。但亚洲与拉丁美洲等仍受猪瘟困扰的地区,这项技术“极具应用价值”。未来若能将基因编辑用于防范杀伤力更强的非洲猪瘟,将“更具意义”。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