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RMN这个商业模式看似专属于电商,在搜索与商品页面显示推荐商品。不过,随着更多线上线下零售企业,甚至是广告企业加入战局,他们开始探索最适合自家营业形态及技术水准的营销方法,RMN的营销形态与经营策略也随之扩展。
全球零售龙头Walmart就是由线下零售商业务,一路发展出大规模,且营销形态多样的RMN。2021年,他们与Martech厂商The Trade Desk合作打造了自己的广告需求平台(DSP,Demand Side Platform)Walmart Connect,销售许多形式的营销选项,包括线上搜索广告、展示型广告,线下门店的数字看板及自助结账机显示广告、样品交付、声音广播,还有生鲜外卖时的样品附赠,以及户外大型活动等。
接着,他们开始从自有渠道(On-site)走到外部渠道(Off-site)营销,尤其在联网电视(CTV,Connected Television)渠道下重本布局,结合会员消费数据和CTV观看数据,来投放广告。前年,他们与CTV巨头Roku合作推出电视购物广告,主打不跳转画面就能购物。去年则添加CTV购物功能,利用流媒体平台Peacock的技术识别出节目画面内物品,并比对出Walmart商品目录中相同或类似商品,供消费者直接于流媒体平台界面购买。后来更砸下23亿美元买下另一家CTV企业Vizio,将广告触角深入更多家庭电视中。他们也持续和更多流媒体企业进行数据和营销渠道的集成。
近月,他们更将旗下顾客行为分析服务Luminate与Connect集成。前者是提供给供应商的顾客行为、舆论及渠道销售表现分析服务,集成后供应商便能从该平台直接使用Connect服务,加速数据分析到实际应用的流程。
2024年,他们还要扩大广告投放选项、拓展广告渠道、增加精准度及关注能力,以及提供更多营销活动和素材设计方案。这包括开放更多商家使用自助式程序化广告投放功能、开放非供应商成为广告主、进攻国际广告市场、进军短影音营销渠道、添加更多营销成效分析选项,以及推出自助式营销活动设计辅助及成效关注工具等。
3年来,他们不只一路集成零售业各种数据和渠道,更主动开发新营销渠道、学习Martech技术,来打造涵盖渠道广、营销形态多样的大型RMN,俨然成为一个大型Martech及媒体代理商,去年广告营收更高达34亿美元。
台湾RMN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发展
看回台湾,7、8年前开始,Pinkoi、露天、第一网站等先行者已经在经营“经典款”的RMN──在电商等数字渠道投放图文等平面广告。近一两年,则开始有零售企业从这些经典款电商RMN的营销模式,在规模与多样性上发展出更多不同的RMN变体。例如Momo加入战局,打造出高度自动化、自助式投放的RMN,有意将此生意做大到远超其他电商的规模。
另一个大型零售企业全家的RMN则呈现出营销形态多样性,可以让广告主用精细、复杂的逻辑,定制化他们在全家线上线下曝光策略,用多样广告形态打出组合技。这使全家RMN成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数字或实体广告的独特渠道。
甚至,开始有零售企业不做RMN,而是将RMN的核心竞争优势──消费数据和零售渠道──拆分出来,打造新形态广告服务。
开店平台91App就是看中RMN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消费数据,在数字广告领域可以进行更多变现。去年,他们自行打造了一个名为Jooii的AI模型,用来支持平台上商家进行数字营销。今年更进一步将用户特征、消费者信号、商品理解与意图、消费场景与轨迹等数据,与媒体集团关键评论网合作,利用Jooii模型分析出投放策略来投广到后者渠道,再用同一个模型来分析营销活动成效。
统一资讯则是活用了大型连锁零售渠道的优势,将统一超商每个分店的Google商家数据页面开设广告版位。不过,他们目前不会取得或运用消费者在Google上的个人信息、喜好行为等数据。
还有广告商利用Martech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将RMN的核心竞争力融入广告服务。例如,Martech厂商禾多移动集成了上百家零售商及其他非零售媒体的数据和营销渠道,打造出可一站式投放和分析广告的RMN联盟。The Trade Desk则是和Foodpanda等大型零售企业合作,协助他们将RMN广告通过TTD的DSP投放到外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