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至10月,在仙女座大星系(M31)东南方约1度处,天文摄影爱好者以长时间窄频曝光,意外发现的极为黯淡氧 “O III” 发射云气。当时,这片云气的真实来源仍是谜团,甚至被推测可能与M31的恒星流或银河系与M31之间的互动作用有关。如今,一篇由业余天文摄影学家合作完成的论文指出:SDSO1可能并非来自M31,而是位于银河系内的一个古老行星状星云,被命名为“幽灵行星状星云”(Ghost Planetary Nebula,GPN)。
这项研究由Deep Sky Collective、Polaris Imaging Group及多位业余天文摄影师联合完成,集成了总曝光525小时的窄波段形象(其中氧 “O III” 累积313小时,氢Hα 148小时)。研究团队通过形象显示的弓形震波与尾迹结构,并比对银河系内,距离地球约600光年的共生双星EG Andromedae(仙女座EG)的位置与特性,推论这片云气正是由该双星系统在数十万年前抛出的shell层所形成,进而成为行星状星云。分析显示,仙女座EG以每秒约107公里的速度穿越星际介质,因而产生壮观的弓形结构与长达45光年的尾迹。这类行星状星云在演化后期已极度稀薄而黯淡,但因与周围介质的高速互动作用才显现,SDSO1也因此成为已知首个被提出的幽灵行星状星云案例。研究团队还识别出银河系内另有7个具有类似特征的幽灵行星状星云候选天体,显示这类古老天体可能比我们以往认为的更为普遍。
天文摄影爱好者在仙女座大星系(M31)近旁发现了一片未知的大型星云,现已命名为幽灵行星状星云SDSO 1。形象中,中央为M31,左下方蓝绿色弓形结构即为最新研究揭示的SDSO1。这幅合成形象集成了氧 “O III”(蓝绿色)与氢Hα(红色)窄频形象,总曝光时间达525小时,由Deep Sky Collective、Polaris Imaging Group及多位天文摄影师共同完成。
这次的研究不仅可能解答了SDSO1多年的谜团,也为行星状星云末期演化打开新的研究方向。未来若能通过光谱观测与更多专业天文数据加以验证,我们将能进一步理解恒星晚期与星际介质之间的动态互动。
(图片来源:a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