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总把“我不要”挂在嘴边的幼儿,中文有句“两岁猫狗嫌”俗语。同样英文也有“terrible two”(可怕的2岁)之说,日文则以“魔の 2歳児”(魔鬼般的2岁小孩)形容,反映各国文化背景,都有养育幼儿的普世难题。
面对象小恶魔调皮哭闹的孩童,某日本公司决定“请鬼拿药单”,推出App让伤脑筋的父母请“鬼”亲自打电话给孩子,要求他们听话……
小孩不乖?交给鬼来电日本公司Media Active于2012年推出育儿手机应用程序“来自鬼的电话”(鬼から电话),累积下载量超过2,600万次。
App列出多种父母可能遇到的场景,包括孩子不听话、不想睡觉、不吃饭、与兄弟姊妹打架等;每种场景还能选择各种民间传说鬼,由父母决定今天小孩接到哪种“鬼来电”。
如果父母选“让哭闹的孩子瞬间安静的赤鬼”,屏幕会切成来电画面,显示赤鬼正在打电话;接听后,赤鬼会礼貌与父母交谈,了解孩子的状况,并询问父母:“要不要我现在过去?”之后赤鬼会要求与孩子通话,斥责孩子的行为,并严厉说:“喂!不听话的话,我可要把你吃掉!”
传承自老祖宗的智慧MediaActive社长、“来自鬼的电话”开发者佐佐木孝树分享,自己出身秋田县,孩童时大人常以“生剥鬼”传说吓小孩,使他学会许多重要的事。这种增长经验,也成了“来自鬼的电话”灵感来源。
佐佐木孝树说日本自古以来就会用鬼、妖怪、幽灵等“可怕的存在”,教育孩子不要做坏事或靠近危险的地方,认为这是种“老祖宗的智慧”。
3月“来自鬼的电话”邀请搞笑艺人金太郎扮演赤鬼,责骂不听话的孩子。
“来自鬼的电话”App除了长相恐怖的鬼怪,Media Active也不断推出新视频,与各式各样对象,让父母有多种选择。
曾找日本知名的摔跤选手天龙源一郎;去年与蜡笔小新合作,让孩子接到小新、小葵或美冴的电话;3月更与搞笑艺人金太郎(キンタロー。)合作,邀请他以夸张表现扮演赤鬼,责骂不听话、不吃饭或不遵守承诺的孩子。
也能宣导重要观念除了让神情吓人的鬼怪打给孩子,App还有“普通”和“称赞”等模式,父母可选择温和可爱的角色与小孩说话,鼓励与教导幼童。圣诞节等特殊节日,小孩也能接到圣诞老公公的电话。
多样模拟人物来电与幼童对话,成为引导幼童、宣导正确观念的好工具。2月东急电铁、横滨市交通局、大阪市立设计教育研究所等合作“儿童缝隙坠落防止计划”(こども隙间転落防止プロジェクト),就找来“来自鬼的电话”合作,为吉祥物设计通话视频,提醒孩童搭电车时要注意列车间隙,减少意外发生。
“儿童缝隙坠落防止计划”与“来自鬼的电话”合作,让吉祥物与孩子通话,提醒孩子乘车注意事项。(Source:Media Active)
反对意见:根本就是虐待小孩!“来自鬼的电话”推出后,不少网友留言表示“非常有帮助”,分享自家小孩就不再哭闹、不吃饭或不睡觉,“束手无策时,与其大吼大叫或动手打人,不如暗示鬼要来了,然后让来电铃声响起。”
当然不少用户不赞成恐吓教育,某网友说“非常后悔”用这款App,2岁小孩看到恐怖画面后极度恐惧,“对孩子太残忍了”;另外网友说孩子可能模仿视频角色不恰当发语,不利教育;甚至有留言说小时候父母用鬼来电骂他,留下不少阴影,“我认为这可能有效,但我不建议对敏感孩子用”。
App分成责骂、普通与称赞模式,家长可依状况选择适合模式。(Source:Media Active)
应依据孩子个性调整佐佐木孝树说明,鬼怪长相表情的确十分恐怖,但仔细听鬼说话,会发现不只单纯让孩子害怕,而是明确说明大人为什么责备孩子、孩子为什么必须这么做。
他表示,管教目的是让孩子理解危险,以及培养正确生活习惯。现在父母往往忙于各种事务,无法花时间与孩子沟通,如果大人只是说“去做这件事!”孩子可能无法理解原因,甚至开始闹脾气,反耗费更多时间与孩子沟通。有“来自鬼的电话”介入,能成为父母引导孩子的有利工具。
“来自鬼的电话”常与各样角色联名,推出期间限定通话。(Source:Media Active)
佐佐木孝树也提到,有时孩子会通过责备学习,有时则需称赞增长,App除了可怕的鬼,也设计可爱温柔的角色,父母应仔细观察孩子反应与个性,妥善切换使用方式。
“根据场景与孩子个性,没有绝对的正解。不同的时间与场合,管教方式也应该有变化。”佐佐木孝树补充,重点是“让孩子仔细倾听,思考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应用程序应持续扮演引导角色”。
(首图来源:Media 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