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药龙头武田药品工业(Takeda)近期宣布率先将人工智能(AI)技术导入药品需求预测,被视为日本医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里程碑。过去需依赖五人团队耗费一周时间完成的庞大数据分析,如今AI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大幅减少人力成本,有效排除人为偏差,提升决策的客观性。

这项创举的背景在于,日本制药业面临数字转型的迫切需求:药价持续上升、供应链压力加重、库存报废金额居高不下,让业界不得不寻找新解决方案。问题在于,AI真能成为制药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的答案吗?

AI预测能否真正解决药品浪费问题?

武田此次导入AI,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减少药品浪费。根据日本医学会调查,平均每所大学附属医院每年需报废超过百万日元的高价药物,且其中多数来自保存期限短却必须确保供应的药品。AI的应用能快速识别不同因素间的隐藏关联,例如药价变动、销售曲线、人口结构及季节性需求,并生成精准预测。

这种模式比传统依赖经验判断的方式更具弹性与可靠性。尤其在日本医疗支出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能否控制药品浪费,将直接影响医保体系的财务压力。然而,笔者认为AI并非万灵丹。若基础数据不足,或遇上如疫情、天灾般的突发事件,AI预测仍难以及时反应,仍需依赖人类专业判断。

从供应链效率到产业模式调整

武田的数字化并不限于需求预测,还延伸至供应链管理。其与三菱仓库合作导入“ML Chain”区块链平台,借此监控药品在配送过程中的位置、温度及保存状况,确保资讯透明化。药品流向将可精准掌握至市区层级,避免短缺与囤积的两极现象。

过去,日本制药业长期依赖人力分配与纸质记录,效率低落且风险高。AI与区块连接合,将有望形成新一代“智能供应链”,不仅提升效率,更能创建信任。这或许也将改变产业模式:制药公司将不再只是药品生产者,而是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管理者,打开全新的运营思维。

日本制药业开始数字转型的契机

日本社会快速迈入高龄化,医疗需求不断增加,药品市场规模庞大,但同时伴随价格上涨与浪费问题。武田的案例反映出产业迫切想以数字转型作为突破口。然而,笔者认为挑战仍在于:第一,AI模型须持续调校,避免因数据不足或市场波动而失准;第二,产业内部必须克服长期以来依赖人工经验的文化,才能让AI发挥最大效益。即便如此,武田的尝试仍极具指标性。倘若这套模式获得成功,极可能引发其他药厂跟进,甚至推动跨国合作,把日本制药业推向全球数字医疗竞争的新舞台。

AI能否成为日本制药业的“第二生命线”?

综观武田药品工业的实验,日本制药业正站在数字化浪潮的前端。AI带来的并不只是效率提升,更可能是产业价值链的重新定义。当药品不再只是单纯的医疗消耗品,而是由数据驱动、可被即时调度的资源,制药业的经营逻辑也将全面反转。

虽然AI仍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在医疗决策上的角色,但它已成为日本制药业无法忽视的战略工具。笔者认为,武田的案例是一场必要的实验,其成果将决定日本制药业能否在全球数字医疗竞争中保有优势。若能成功,日本制药业或许能在“高成本、高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找到一条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首图来源:视频截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