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产业近期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这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动或短暂的市场修正。对此,半导体商业情报公司(Semiconductor Business Intelligence)创办人Claus Aasholm明确指出,过去数十年稳定DRAM价格的长久均衡关系已经瓦解,市场正在进行“重组”。

对于采购团队和电子制造商而言,Claus Aasholm的分析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因为长达十年的采购假设已不再适用。外资市场研究经理Andrew Czuczwa对早期采购和认证模式的观察,也证实了Claus Aasholm的见解与买家行为的趋势聚集,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而非周期性的循环。

事实上,过去的内存市场具备自我修正机制。当DRAM价格飙升时,企业会延后升级,设备制造商会推迟产品更新,导致需求弹性发挥作用,从而使定价回归正常。然而,Claus Aasholm指出,这一动态已不复存在。他强调,目前驱动市场的是人工智能(AI)。AI基础设施的构建与竞争定位及模型训练时间表紧密相关,因此即使棱组件的价格上涨,AI构建也不会暂停,这种非弹性需求消除了过去用来冷却过热市场的机制。

对于电子产业而言,这彻底改变了方程式。Claus Aasholm警告,历史定价曲线已不再具有预测性。如今,等待内存价格“回落”已成为投机行为,不再是基于周期模式的策略。而结构性紧缩的另一关键驱动力来自供应商的战略性转变。Claus Aasholm表示,上一次2022年至2023年的衰退周期是内存公司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曾面临负毛利率,情况极为严重。而从这次深度亏损中走出来后,制造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们将稳定性置于扩张规模之上,资本支出上升得非常谨慎,其驱动因素是“纪律”而非“需求”。

Claus Aasholm明确指出,这种限制是策略性的,因为内存制造商已重新定义了获利能力。尤其,当前这是一场利润游戏,而不是一场销量游戏。紧缩的供应当前被视为维持获利能力和纪律的“特征”。随着交货期延长和分配提前宣布,制造商正在发出“控制”的信号。除非竞争对手的行为或需求破坏改变了机制,否则市场不太可能重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另外,金融数据支持了市场弹性消失的观点。Claus Aasholm指出,定价相对于出货量的行为是市场转变的最清晰指标。他举例表示,美光(Micron)非AI产品的获利率增加了约18%,但出货量持平。因此,客户为完全相同的出货量支付更多费用,这就告诉你价格弹性不再存在。至于,南亚科最近的财报也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那就是营收较上一季增家约80%,但出货量持平,且产能利用率已达满负荷。Claus Aasholm强调,在供应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却在上升,这正是结构性紧缩的体现,而非弹性市场的行为模式。

当前高带宽内存(HBM)已经成为内存市场的获利的引擎。随着AI加速器需求飙升,每一代HBM都会消耗更多的制造产能。而由于HBM与传统DRAM(如DDR5和DDR4) 共享相同的芯片厂(fabs),高层叠的HBM(从HBM3到HBM4) 都会从标准内存中夺取芯片起量。这代表着DDR4的供应因制造商淘汰旧节点而持续下降,DDR5则因HBM制造占用更先进的产能占比而逐渐紧缩。因此,常规DRAM的供应紧张并非源于缺乏需求,而是因为它在产能竞赛中输给了利润更高的产品。短缺不是突然爆发,而是随着产品组合转变而结构性累积,这是内存公司基于获利最大化进行的产能重新分配。

通过开放市场渠道,Claus Aasholm的分析得到实际验证。观察到跨客户群体的行为发生了可衡量的转变。包括产品开发周期的认证时间线正在被提前、长期供货协议的谈判时间更早,且条款有所不同。还有多源策略已从单纯的应急计划上升为运营要求、以及设计决策越来越受到零部件供应预测的影响,而非仅仅是成本。

在分配顺序决定访问的市场中,时间点的战略重要性已等同于价格谈判。那些认识到这些结构性转变的组织正在调整其采购方法,更早创建供应商关系,并将“分配可见性”视为竞争优势。所以,总的来说,内存市场的运营逻辑已因AI需求、制造商利润优先策略,以及HBM对产能的占用而永久改变。对于企业而言,问题不再是市场何时会正常化,而是如何在新常态下竞争。今天对采购、认证和供应链设计进行重新思考的公司,将定义明日的优势。

(首图来源:美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