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触摸屏幕无所不在,从智能手机到家电,再到汽车仪表板,几乎所有日常生活设备都被触摸技术覆盖。然而,随着人们逐渐出现屏幕疲劳(screen fatigue),实体按钮再度崛起的趋势逐渐浮现。知名媒体《华尔街日报》称此现象为“再按钮化”(re-buttonization),而位于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电影与媒体研究副教授瑞秋·普洛特尼克(Rachel Plotnick)成为这波趋势的焦点人物。普洛特尼克以其对于按钮及人类互动的研究见长,她的专着《Power Button: A History of Pleasure, Panic, and the Politics of Pushing》(推按钮:愉悦、恐慌与按钮推动的政治学史)更被视为了解按钮发展史的关键文本。

随着技术发展,触摸屏幕几乎成为主流。智能手机、车辆、甚至是家电产品都加入了触摸功能。然而,许多人逐渐对全触摸操作产生疲劳感,尤其是在驾驶时,过于依赖触摸屏幕可能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普洛特尼克表示:“实体按钮的回归部分是因为人们渴望可以用触觉操控的界面。触摸屏幕虽然有它的便利性,但有时我们只是想要通过按压来感受真实的反馈。”

此外,屏幕的高亮度、反光和复杂操作会使人们的眼睛疲劳,而实体按钮能让用户不必时刻注视,轻轻一按即可完成操作。普洛特尼克指出:“按钮的优点在于你可以不必看着它就能找到,这使它成为一种更为直觉的操作方式。”

普洛特尼克对于按钮的兴趣始于2009年,那时她观察到许多科技媒体开始讨论“按钮的死亡”,人们认为随着触摸技术兴起,实体按钮将逐渐消失。然而,在深入研究后,她发现按钮不仅仅是一种科技设备,更是人类控制和表达自我的一种象征。她在书中指出:“即便在100年前,人们对按钮的恐惧与期待和现在相似。人们渴望能够按下按钮来控制生活中的一切,同时又担心按错按钮所带来的后果。”

随着触摸屏幕与实体按钮的各自优劣势逐渐被认识,消费者对于操作界面的需求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普洛特尼克认为:“触摸屏幕和按钮各有其适用场景。例如,触摸屏幕非常适合多选择和丰富资讯的场景,但在驾驶或医疗器材上,简单直觉的按钮往往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她举例说明,驾驶时使用触摸屏幕可能导致分心,增加风险,而按钮则能够在简化选项的同时,让驾驶能更专注于前方的道路。同样地,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等需要快速直觉的操作界面,按钮操作可减少误操作,提高操作效率。

瑞秋·普洛特尼克研究我们使用日常科技的方式,以及这些科技如何塑造我们彼此之间及与世界的关系。图片来源:Rachel Plotnick

相较于触摸屏幕,实体按钮具有以下优势:

按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普洛特尼克认为按钮能在某种程度上“去科技化”,让人们脱离过度依赖屏幕的生活方式。实体按钮不仅提供了真实的触觉反馈,还允许用户进行更高效率的操作,这对于追求简单便捷的用户群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实体按钮的回归还和视障群体的需求有密切关联。触摸屏幕虽然被称为“触摸”,实际上却以视觉为主要操作方式,使得视障人士无法便捷使用。普洛特尼克指出:“过去几年来,触摸屏幕的使用为视障群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幸运的是,随着智能助理如Siri、Alexa的发展,许多操作变得更加便捷,但实体按钮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重新按钮化”并非空穴来风,许多科技巨头也开始拥抱实体按钮。例如,苹果在最新的iPhone 16上添加了两个实体按钮,一些汽车制造商也重新将按钮和旋钮引入仪表板和方向盘。

普洛特尼克与许多科技公司合作,协助设计出更符合适户需求的按钮界面。她指出:“企业渴望了解过去如何设计这些按钮,并希望从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并借鉴设计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她曾和一家按钮制造商讨论如何改善医疗设备按钮设计,旨在使患者能更轻松地操作,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她也参与了心脏除颤器的设计讨论,研究如何增强用户按下按钮的信心,以应对紧急状况。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按钮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社会和文化的层面。普洛特尼克认为:“我们经常认为科技进步等于更好的生活,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并不总是成立。有时候,简单的设计或许能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操作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普洛特尼克认为按钮与触摸屏幕并非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我们经常回收过去的设计概念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按钮可能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在特定场景中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在某些场景下,触摸屏幕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便利性,但按钮的回归则显示了人们对多样化操作界面的需求。

这一波“重新按钮化”潮流反映了消费者渴望简单、高效、具触感的操作方式。无论是车辆操作、家电应用,还是医疗设备,按钮作为传统界面,展示出其持久的价值和独特性。在科技进步与人性化设计之间,按钮的回归无疑将带给用户一种平衡、便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