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智能眼镜拥有许多潜在的功能和优势,但专家指出,AI的介入可能会使这些设备的核心价值被忽视。许多用户希望智能眼镜能提供更直觉的使用体验,而不是过度依赖复杂的AI系统。

智能眼镜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增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提供即时资讯、拍照、通话、翻译与互动功能。然而,当AI技术过于主导时,用户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设备的基本功能。例如,Meta Ray-Ban智能眼镜虽集成了Llama AI模型、语音助理与形象识别,让用户能直觉地拍照、查询资讯、收发短信,但也有其他声音指出,若AI功能过于复杂,反而可能让年长者或不熟悉科技的用户感到难以操作。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年增长率达156%,2024年与同期相比增长210%,Meta占2024年市场60%以上。今年,小米、三星、传音等手机大厂也将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中国品牌如百度小度、Loomo、RayNeo、LOOKTECH等也纷纷加入市场,强调在Meta基础上改进电池续航、拍照功能与重量。

未来智能眼镜将朝向“更轻薄、高性能、多样化”发展,集成更高画质的波导显示、扩大视角、健康监测、手势识别、眼球关注等技术。AI功能将更深度集成,支持全天候智能助理、自动语境理解、即时翻译、无障碍支持等。硬件方面,电池续航与能源效率是关键挑战,目标是实现“整天佩戴不需频繁充电”。

业界人士呼吁,应该重新思考AI在智能眼镜中的角色,让这些设备真正服务于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成为技术的附庸。开发者应专注于提升智能眼镜的实用性,而非仅追求AI的高科技感。

(首图来源:Met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