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旅游旺季来临,天文台最近在博客分享地震海啸防灾知识,包括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限制及应对措施等3大范畴。天文台指出,现在科技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和位置,但游客可通过事前准备和正确应对措施降低风险。

地震由板块运动引致,这些包含地壳和部分上地幔层的板块组成地球表面。大地震通常发生于板块边缘,但板块内部的活跃断层也可能引发地震,其出现与断层规模、地质构造、应力累积程度等因素有关。环太平洋地震带横跨所罗门群岛、菲律宾、日本及北美洲等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根据长期历史记录,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0级或以上地震约1,500至2,000次,6.0级强震或以上震级一般有150至200次。震级达9级或以上的巨大地震属罕见事件,平均每年发生次数少于1次。地震学家会以机会率表达在特定区域范围及时间内发生特定震级地震的可能性。

约8成海啸源于海底大地震,其他可能引发海啸的扰动包括岸上山崩、海底滑坡、火山爆发,甚至陨石撞击等非地震型海啸。太平洋是全球最多海啸发生的地方,占全球约7成。海啸波会受到岛屿遮挡及衍射作用影响,因此在太平洋产生的海啸进入南中国海后普遍会减弱。

海啸波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震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断层的破裂范围、位移量,以及断层的走向、倾角与位移方向。海啸传播速度与海水深度有关,在5,000米深海处,传播速度约为每小时800公里,相当于国际民航客机航行速度。

天文台表示,以如今科技仍未能预测地震确实发生的时间、震源位置及震级。专家只能根据某个地方过去的地震事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观测数据,计算出该处在一段年期内发生某个震级或以上地震的机率,以及估计未来可能发生大地震的位置及震级上限。

若海啸由海底或近岸地震引发,当地震发生后,专家可根据震源位置、震级和震源机制等数据,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预测海啸波的传播时间及海啸波高。但对于非地震型海啸,预测则相对困难。海啸波会以一连串波浪呈现,每5至60分钟再次出现,直至能量完全衰减。

天文台建议,游客出发到外地前应先了解目的地的灾害风险,通过查阅当地官方机构的灾害预测和警告,以及下载当地灾害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掌握当地的最新情况。游客应记下当地求助的电话号码,了解政府的灾害预警系统、疏散指引及避灾安排等。到达后尽可能熟悉紧急逃离路线与避灾场所位置。

发生大地震时,应立刻趴下、掩护及稳住,远离窗户或悬挂物等危险物品,保持镇定,避免奔跑、搭乘电梯或跳楼。如在车上,应安全停车,留在车内直至地震结束。地震过后须确保人身安全,检查环境,防范次生灾害,配合当地指引。

遇到海啸的前兆现象时,应尽快远离岸边或浅水水域,前往内陆或高地。在陆上靠近岸边的人士,应前往高处或结构稳固的建筑物上层(3楼以上)暂避,不要等待海啸警告才行动。海啸前兆包括在海边感受到地震引致的强烈震动、海水突然异常后退并露出海床、海边出现异常增水并向陆地移动,以及看见海上出现异常的漩涡或听到来自海洋的异常声音。

海啸可能反复来袭,因此警报未解除前应远离海边。官方警报一般会通过电台、手机短信、户外广播、电视或电话通知等多种渠道发布。若已被海啸波及,紧抓固定物或爬上大型漂浮物自保。海啸发生后,仍需持续警戒,注意环境安全,避免涉水、接近倒塌电线或积水区。

来源: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