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3年Uber进入台湾市场以来,叫车平台逐渐成为通勤与旅游的重要工具,消基会近期指出,各平台设置的“取消费”规则,已引发不少争议,恐让消费者在不对等的情况下承担不合理费用。
有乘客反映,通过Uber叫车时,司机并未停在指定地点,而是停在对向或邻近巷口,由于系统以卫星定位判断,可能出现误差,但平台仍会显示“司机已抵达”,在等待超过5分钟后,若司机选择取消订单,乘客仍被收取取消费,也有人遇过司机尚未抵达精确地点,距离仍有20米,App就已开始计算等待时间,让乘客难以及时反应,更有案例显示,司机比预估时间提前到达并立即开始倒数,导致乘客措手不及。

LINE TAXI在客服中心说明,若乘客未在3分钟内上车,即使最后仍搭上同一辆车,仍需支付取消费,平台解释,原因是根据交通规范,司机长时间停等可能受罚,因此设置3分钟为基准,但这样的做法让部分消费者质疑规则僵化,缺乏弹性。

消基会整理,目前三大平台的收费标准普遍为40元,Uber规定,乘客在预约行程后超过3分钟取消,或司机等待超过5分钟后取消,均需支付40元,yoxi则自2025年起,若即时行程取消或超过3分钟未上车,收费40元;若为预约行程取消,则需支付80元,LINE TAXI也采取类似机制,若为机场专车,取消费最高可能达300元。
消基会指出,这些规则设计存在多项法律疑虑,依《消费者保护法》,定型化契约条款若显失公平,应属无效;而平台多数仅在使用过程中以小字显示取消费资讯,消费者往往不清楚费用细节,恐涉及资讯披露不足问题,依《民法》,契约解除应考量合理期限与实际损失,但以3分钟为基准是否过短,40元是否能反映真实损害,都值得检讨,另依交通相关法规,出租车收费应经主管机关审核,不得任意增列,然而目前对取消费尚无统一规范,可能导致企业自行制定收费项目。
除了法律层面,消基会也质疑目前制度对消费者并不对等,若乘客迟到需付费,但若司机延迟或临时取消,多数平台仅提供“重新派车”而无补偿措施,消基会认为,单方面的惩罚规则,显然不符合公平原则。
针对消费者,消基会建议保留叫车记录与扣款证明,并在遇到争议时积极申诉,必要时可向消保官或消基会协助,主管机关方面,消基会呼吁应制定明确收费规范、要求企业在叫车前清楚披露所有额外费用,并创建更有效率的申诉机制,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目前,取消费仍是多数平台的公用规则,但随着争议案例增加,社会各界呼吁主管机关正视相关问题,避免消费者在叫车服务中处于不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