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多样性令人惊叹──不仅品种繁多,连颜色与形状也千变万化。但你是否曾想过:这些五花八门的马铃薯的祖先,最早是怎么出现的?近期发表在《Cell》的研究揭示,数百万年前的植物“自然杂交事件”(hybridization),让马铃薯祖先获得地底长出块茎(tuber)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马铃薯才有机会逐渐演化出如今如此多样的面貌。

马铃薯的块茎从何而来?

马铃薯最令人熟悉的,莫过于地下挖出来的块茎,不仅富含淀粉,更能度过寒冬及旱季。团队基因测序追溯马铃薯的演化历史,发现约800万年前,两种原本不会形成块茎的野生物种,意外自然杂交。这次事件不仅没有让后代失去繁殖的能力,反而创造全新基因组合,获得“地下长出块茎”的能力,并就此打开马铃薯的演化之旅。

SP6A与IT1:不同祖先的关键基因

团队深入分析马铃薯基因组成,锁定两个块茎形成扮演核心角色的基因。结果发现,马铃薯SP6A基因源于番茄类祖先,主要与调控光周期与季节变化有关,能决定何时启动块茎形成;IT1基因则来自另一个祖先Etuberosum类植物,负责控制地下茎生长与分枝。

因块茎能无性繁殖,马铃薯在气候寒冷的安第斯山脉快速拓展地盘,展现惊人适应力与扩散速度。生存优势下,马铃薯适应更多环境,并逐渐演化出多种面貌。从紫红到淡黄色,有的如指头细长,有的又如卵石圆润,面貌远远超过超市陈列种类。

如今,全球有超过4,000种栽培马铃薯,以及上千种野生品系。多样性不仅反映基因组弹性,也显示这种植物在各种气候与地形展现的惊人适应力。此次研究用基因分析,重建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亲缘关系,清楚描绘多样性,并证明一切起点就是数百万年前的杂交事件。

遗传创新背后的演化策略

这项研究表明,植物的杂交事件虽是“意外”,却有可能成为演化创新的重要推手。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某些自然杂交(尤其是同倍体的杂交)能为后代带来新的遗传优势,甚至是新器官、新功能的源头。例如,小麦的诞生就是源自数次跨物种的自然杂交与染色体加倍事件。现代小麦结合了三个不同祖先物种的基因,使它不仅能在多种环境中生长,还具备优异的面筋特性,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原来,我们熟悉的薯条、薯片等美食,源自数百万年前意义深远的基因交会。这次研究提醒我们:自然界里,不同种类生命体若有机会相互融合,往往是通往全新可能性的起点。下次品尝任何马铃薯料理时,不妨回想那段远古的基因邂逅,正是今日美味的源头。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