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人脸验证的防伪技术,在金融交易等需要高信任度的场景已不牢靠。若利用人体最独特的生物特征“角膜”力抗AI深伪风险,你愿意吗?

几分钟的录音,就能让诈骗者生成一段几可乱真的假声音。想象某天你接到“孩子”的来电,语气急切、声泪俱下,恳求你立即汇款救急。这样的情景,正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期提出的警告:AI Clone技术(声音或形象的人工智能复制)正被广泛滥用,让许多父母与长者误以为至亲真的陷入危难。事实上,全球已传出多起因AI伪造声音或形象而遭骗的案例,显示传统的“声音识别”与“人脸验证”正逐渐失去防御功能。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近期在美国美联储会议直言:除了传统密码,多数现代身份验证方式几乎已被AI“完全击败”。从声纹识别到自拍视频,这些本应提供安全防护的机制,如今却成了防范欺诈的破口。他严厉批评,仍有银行允许用声纹转移巨额资金,这种做法“实在太疯狂”。Sam Altman也警告,如果不尽早升级防护,一场由AI引爆的金融诈骗风暴恐怕将全面袭来。

为了应对这股AI深伪(Deepfake)风险,Sam Altman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利用人体最独特的生物特征:角膜来识别。Altman创立的World计划(原名Worldcoin)通过球形摄像设备(Orb)扫描人眼角膜,生成唯一的数字身份“World ID”。由于角膜纹路高度复杂且无法复制,这项技术标榜能在AI深伪时代,成为验证“真人”的最后防线。Sam Altman更表示,相较于不可靠的声纹或人脸识别,角膜验证有望成为网络身份验证的终极方案,在金融交易等需要高信任度的场景派上用场。

自2025年6月起,World计划已在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设立Orb扫描站,吸引人们前往登录身份并获得加密代币(Worldcoin)反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00万人完成扫描并取得World ID。同时,Orb今年也已正式进入台湾市场,在台北设立的“World Space”站点,人们可预约角膜扫描,完成后立即获得World ID及加密代币奖励。

根据调查,台湾有超过八成人们担忧网络难以分辨真人与AI账号,因此对“实人验证”技术抱持相对高的接受度。这显示市场对“数字信任基础设施”的需求,正随AI诈骗风险升高而水涨船高。目前这些数字身份已可用于Reddit、Minecraft等社交媒体或游戏平台的登录验证。未来甚至可能拓展到金融转账场景: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出示World ID,对方即可快速校验角膜码匹配,无需传统的繁琐身份审核。

总体而言,World计划的角膜验证方案展现了对抗AI诈骗的全新思路。若能跨越隐私、法规与普及门槛,它确实有潜力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为未来的身份验证创建更高的标准。从技术面来看,角膜是极具唯一性与稳定性的生物特征,比对准确率相当高;而且Orb设备设计了活体检测,能有效避免照片、模型或深伪视频混入验证流程。这些条件,使得“扫眼认证”在理论上具有高度可行性。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落差。要管理全球数百万人的角膜数据,必然引发隐私与监理的高度疑虑;专属硬件的部署与维护成本,也使得普及推广难以一步到位。部分国家甚至已经对World计划展开调查或限制,凸显其法遵挑战与社会争议。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愿意“用眼睛换信任”?当实例的最核心生物资讯被交付给一套全球系统,背后所承载的不仅是技术风险,更像是对社会契约的再定义。

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数字信任重建”尚未成熟之前,金融机构与公众仍必须在现有框架下绷紧神经,积极强化多因素验证、防诈教育与监管协作,才能抵挡层出不穷的AI诈骗挑战。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角膜认证能否成功”,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承担这场革命的代价”。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