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产业有个新闻,Volvo Car USA与北卡罗来纳州的收费公路机构(North Carolina Turnpike Authority, NCTA)合作,将于2025年11月启动一个“车内支付(in-vehicle payment)”的试点计划。此试点初步聚焦于高速公路收费(toll)场景,参与车主可将信用卡资讯输入到车上的infotainment系统(基于Android/Google平台),当车辆通过收费站点时,系统会自动通过地理定位触发扣款(tokenized card),无需额外的收费器或transponder设备。

当Volvo宣布这项车内支付服务时,许多人可能只把它当成一项汽车功能的升级,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物联网与支付产业的重要转折点。过去支付多半发生在手机、刷卡机或电商平台上,而如今,支付正悄悄离开屏幕,进入真实世界的各种场景,并通过“设备”自动完成。Volvo的测试正是这种转变的缩影:支付正在从手机、POS机走向更深层、更隐形、更自动化的“嵌入式(embedded)”模式,而汽车只是成为“支付终端,身份识别,位置传感器”第一个高价值入口。

在此次试点中,Volvo与收费公路机构合作,让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自动触发扣款,不需额外设备或操作。这种模式的关键不在于“能否付钱”,而在于“付款已不再是用户的动作”。它代表支付从一个明确的事件,转为嵌入整个使用流程的背景行为。当支付变得“无感”,体验也就变得更加自然流畅。这种思维若往外延伸,未来的停车、充电、加油、洗车,甚至餐饮drive-thru、curbside,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付款。

这种嵌入式支付的出现,对IoT物联网产业具有关键意义。物联网的核心从来不只是“设备互联”,而是“服务流动”。当设备具备支付能力,它就能真正参与商业环节,成为能创造收益的节点。例如智能家电可以自动订购耗材,充电桩可以自动结算电费,无人销售设备可以通过传感与定位直接完成交易。支付从手机移向各种对象,让万物都可能成为商业入口,使IoT从技术概念进化为可规模化运营的商业平台。

更重要的是,嵌入式支付将重塑服务模式。过去我们是“先消费、再付款”,而未来将是“先流程、后交易”,甚至“流程中自然完成交易”。这种自动化与场景化的设计,让支付从手动变为被动,从显性变为隐性,也从一次交易变为长期服务。车辆可以依据用户的历史行为与偏好主动推荐服务,甚至在需要时帮你预约并完成付款。支付与数据的结合,将使IoT的使用体验更加个性化与智能化。

消费者体验也将因此被彻底改写。首先是便利性:不再需要掏手机、扫码、刷卡或输入密码,许多场景甚至连“我要付钱”这个意识都不需要产生。其次是安全性提升:通过设备绑定、位置验证、token加密与生物识别,嵌入式支付可能比传统信用卡刷卡更安全。此外,流程变得更快,排队、停车、切换应用程序等繁琐行为将大量消失。最后,服务会更加智能,例如车辆知道你快没电、附近有可用充电站,甚至替你预约好并在插上后自动扣款。这不只是便利,而是一种全新的“无思考式体验”。

当支付真正嵌入生活每一个场景,IoT就有了实现价值的“最后一里路”。设备不只收集数据,而是能发动行为;企业不只是提供硬件,而是提供持续性的服务;用户不再面对“购买流程”,而是在生活的自然流动中接收服务并完成交易。嵌入式支付让商业从平台走向环境,从应用走向场景,从人启动走向自动发生。

Volvo的案例也透露出另一个重要现象:这不是单一企业能完成的事情,而是跨产业的协作结果。车厂需要与支付网络(Mastercard)合作,需要云计算与数据处理平台的支持,需要交通或零售场景的集成。也因此,未来嵌入式支付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系与生态系之间”的竞争。谁能创建标准、集成场景并掌握数据,谁就能成为物联网时代的核心平台。Google、Apple、Amazon、支付机构、车厂、电信商乃至城市基础建设,都可能加入这场战局。

最终,我们将看到一个新的时代:支付不再是行为,而是基础设施;IoT不再只是联网,而是具备商业逻辑;车辆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智能服务枢纽;消费者不再被服务流程拖累,而是享受真正无缝的体验。Volvo的车内支付测试或许只是开始,但它象征着嵌入式支付正在打开物联网的下一阶段。当万物皆可联网、皆可服务、皆可交易,我们也将迎来一个真正智能、流动且无形的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