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在美国宾州的麦克曼家庭,家里到处都是电视机。杰森‧麦克曼表示:“我们家大概有10台电视。”而且还强调只要电视开着、字幕就一定开着。使用字幕这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是日常,而他们并非特例。根据CBS News近期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美国观众看电视时会打开字幕──其中21%为部分时间、而34%则始终都使用字幕观看视频──美国的年轻群体尤其倾向如此。

上述采访是来自于CBS为了Netflix推行纯对话字幕而做的报道──原本在美国,字幕主要是外语片或听障人士服务的观影辅助、美国人大多数没有使用字幕的习惯,但如今字幕在英语系观众中蔚为风潮,就连Netflix也在美国上了“纯英语对话字幕”功能,专为那些即使聆听英语没问题、也喜欢开字幕的美国观众而设计。在以往电视、电影都不习惯有字幕的美国影视市场来说,有些状况似乎悄悄地在改变。

Netflix纯对话字幕的诞生

以往Netflix提供的英文本幕主要是“隐藏式字幕”,主要是供失聪或重听者使用,这类字幕除了角色对白之外,还包含说话者姓名和音效描述,例如“(手机振动)”“(激昂的音乐响起)”等。对许多听力正常但喜爱字幕的观众而言,这些附加说明有时反而成为干扰。新的纯对话字幕正是为此应运而生─它仅保留角色讲出的对白文本,不再出现音效提示或说话者资讯。换言之,观众现在可以选择一种“只有字幕,没有旁白式注解”的字幕体验。

Netflix透露,目前这项功能优先支持新的Netflix原创作品(首波支持的是热门剧集《安眠书店》第五季)。Netflix发言人表示,未来将把纯对话字幕拓展到更多既有的节目以及其他语言版本。这项变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明确的用户需求做支撑。Netflix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将近一半的观看时长”是打开着字幕或隐藏式字幕进行的。换言之,美国观众花在看字幕内容上的时间接近50%。另一项统计也印证了这个现象:CBS的一项民调发现,全美约有一半的人们表示,他们在观赏视频时会使用字幕。正因如此,Netflix此番推出纯对话字幕,被视为是对观众习惯演进的回应──让那些不需要音效提示的字幕爱好者有了更清爽的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Netflix并非首次在字幕体验上投入心力。就在本月稍早,Netflix已扩大字幕与配音语言的选择范围,允许用户突破地区限制,从多达30种语言中自由选择字幕或配音。如今再加上纯对话字幕功能,显示Netflix一方面关注全球不同语言观众的需求,同时也看见了英语母语观众对字幕呈现形式的特殊偏好。

年轻一代的“字幕潮”

“字幕狂热”在美国并非少数人的怪癖,而已经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民调机构YouGov于2023年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多达66%的美国受访者表示至少会偶尔在观看自己听得懂语言的电视节目时打开字幕。其中13%的人每次都开、17%是“大多数时候”开、15%“有时候”开、21%“很少”开;只有34%的受访者声称从不使用字幕。这意味着超过六成的美国观众已经养成了在母语内容增至字幕的习惯。

更引人瞩目的是时代差异。年轻观众对字幕的偏爱远高于年长群体。YouGov的数据显示,在18至29岁的美国年轻人中,高达63%的人偏好观看电视时开着字幕。30至44岁群体的这一比例降至37%,而45至64岁与65岁以上则仅有29%和30%左右。换言之,半数以上的年轻群体已把看字幕当成常态,相较之下年长时代只有约三成左右有人这样做;开字幕特别盛行于年轻群体,年轻时代自幼习惯于数字影音和流媒体平台,他们对在屏幕上同时获取多重资讯的适应度更高,对字幕的排斥感也相对较低。

传统上“字幕”(subtitles)一词意指外语翻译字幕,但如今美国观众口中的字幕往往指的就是同语言的隐藏式字幕。随着这种语义转变,字幕不再被视为仅服务于听障人士或外语片,而是一种提升观影体验的工具。数年前,韩国电影《寄生上流》(Parasite)导演奉俊昊在奥斯卡致辞中提到“当你克服那一道一英寸高的字幕障碍,你将看到更多精彩的电影”。如今看来,美国年轻观众似乎早已跨过这道障碍,不论内容语言为何,都乐于打开字幕欣赏视频。

年轻人打开字幕的比例远高于30岁以上的观看者。(Source:yougov)

为什么听得懂也要看字幕?

对许多美国观众而言,即使影词组言是英语,他们仍选择打开字幕,背后有各种原因。根据YouGov的调查,在使用字幕的美国受访者中,提升理解力是首要原因之一:40%的人表示字幕让他们更容易掌握剧情细节。同样有40%的人指出,字幕有助于他们听懂不同口音的英语对白。美国影视作品中各国演员日益增多,从英国腔调、美国各地口音,到其他英语系国家的独特发音,字幕成了理解发音差异的利器。正如一位观众Joanne所说:“我喜欢看一些英国悬疑剧集,但有时他们的对白真的很难听懂”。通过字幕,她才能确保不错过任何关键内容。

环境因素也是关键考量之一:33%的受访者指出周边环境嘈杂是他们开字幕的原因。现代家庭中,同住者的活动、宠物声响、邻里杂音都可能干扰观看。开头的麦克曼家庭就是典型例子,杰森认为“鹦鹉会尖叫,小孩子在旁边闹,家里有点像马戏团”──嘈杂的环境让人难以专心听电视,所以干脆全程开字幕。其妻玛丽琳也表示“我发现我总是漏听一些内容,有了字幕之后,一切都容易很多。”字幕在这种情况下犹如救星,确保观众在嘈杂环境中不会错过剧情。甚至有年轻观众把字幕当作偷偷追剧的妙招:一位名叫瑞安娜(Reanna)的观众笑言,孩提时代她曾“把电视声音调到静音,然后打开字幕,这样就能在睡前偷看YouTube视频而不被发现!”显然,字幕对于深夜不便外放声音或周边需要安静的场合,也提供了便利。

对白越来越难听清楚?

观众对字幕需求暴增,从另一个角度凸显出演艺制作和播放环境的变迁与不足。不少美国观众诉苦,现在的视频对白仿佛含糊不清、难以识别。纽约时报指出,许多观众在流媒体平台上觉得对白难以听清,原因在于流媒体内容的声音为了适应电视机和手机等廉价音箱进行了压缩处理,牺牲了对白清晰度(当然压缩代表成本降低)。现代超薄电视通常内置小型扬声器,但扬声器朝向机背发声,导致音频细节尤其是人声部分容易淹没在环境声音中。很多人即便把音量调高,仍然漏掉关键对话,只好借助字幕来辅助理解。

除了播放设备的局限,影音制作本身也让对白变得更难以捕捉。奥斯卡奖得主音效工程师汤姆·弗莱希曼(Tom Fleischman)指出,如今视频中让对白保持清晰、是项愈发棘手的任务。早年在传统电影时代,现场录音通常只使用一支吊顶麦克风,演员在舞台训练中必须练就让观众听清台词的本领。然而随着领夹式麦克风的广泛运用,表演风格也随之改变──演员越来越多地以呢喃细语的方式传达情感。弗莱希曼指出,“现在有很多耳语般的表演”,这种趋势虽增添了表演的真实感,却也使得台词声音更容易被背景音效吞没。

使用字幕的主因是“加强理解”。(Source:yougov)

同时,数字录音和后期技术的进步让视频声音轨道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一部现代剧集或电影可能同时叠加了数百条声音轨──音乐、环境声、特效声层层覆盖。在如此丰富的声音元素中,混音师必须费劲心思才能让人物对白脱颖而出。弗莱施曼坦言,在当前内容爆发的时代,制作时间和预算往往不足。“你不得不减少细节工作……很难有时间确保每个单词都清楚可辨”,他甚至承认,自己有时交出的最终混音文件中,就有部分对白观众肯定听不清楚。

除了技术与制作上的限制,有些导演有意让对白不那么清晰可辨。例如大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的作品素以对白难懂闻名:《奥本海默》、《敦克尔克》、《天能》等片中的人物对话常被音效盖过。诺兰曾表示,他有时喜欢把对白当成声音设计的一部分来使用,而不刻意突出讲话内容。这种创作理念虽然艺术性十足,却让许多观众戏称“看诺兰的电影最好打开字幕”。当创作者本身不以台词传达消息为优先时,观众为了抓住剧情细节,只能选择求助字幕这个插件工具。

综合来看,硬件设备、制作风格与技术取舍等多重因素,都造成了现代影视作品“听清对白”的不易──导致观众不得不纷纷成了低头读字的“字幕依赖症”患者。对于流媒体企业而言,字幕热潮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加强用户体验的契机,Netflix在美国推出纯对话字幕、正是增进观影满意度的一种尝试。在AI识别正在发展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流媒体服务提供“对白强化”的音频设置、或是更智能的字幕选项,让字幕根据需要自动开关、甚至分析哪些场景对白特别难懂时主动呈现字幕。换句话说,除了观看不同母语的视频外,现代已经有众多除了语言以外的原因、让观众开始习惯使用字幕,对许多人来说,字幕已成为提升观影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图来源: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