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引入菲律宾VR远程操作员月薪仅250美元控制补货机器人东京初创公司Telexistence开发AI机器人,正在日本超过300家FamilyMart及Lawson便利店执行补货任务,但这些机器人背后的操控者,却是身处马尼拉办公室的菲律宾年轻人。当机器人在冷藏柜中偶尔掉落罐装饮料时,远程操作员会戴上VR头戴设备,利用操纵杆进行干预,协助机器人完成拾取工作。

这些名为TX Ghost机器人运行在NVIDIA与Microsoft平台上,能够自主完成大部分补货工作。马尼拉机器人劳动力初创公司Astro Robotics负责24小时远程监控这些机器人,每名操作员可同时监控约50台机器人。虽然机器人绝大多数时间都能自主工作,但大约4%的时候会出现失误,例如瓶子掉落或滚落,此时操作员需介入,用VR设备和控制器人工完成操作。Telexistence自2022年以来已在东京超过300家便利店部署机器人,2025年9月更开始在7-Eleven店舖测试,并计划于2029年推出名为Astra人型机器人,进一步扩展服务范围。

Astro Robotics聘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担任“驾驶员”,他们月薪约250至315美元(约港币HK$1,950至HK$2,457),与调用中心员工薪酬相仿。操作员职责包括监控机器人及汇报其表现,当机器人出现失误时便用VR手动操作,平均每天介入约50次,每次处理错误耗时最多5分钟。长时间佩戴VR头戴设备令不少员工出现眩晕及视疲劳等“虚拟现实晕动症”症状。工作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有员工透露“现在每天只处理6项任务,但开会时总怕被通知不再需要自己了”。Astro Robotics创办人Juan Paolo Villonco表示,在日本很难找到愿意做堆货工作的员工,工资也非常高,菲律宾年轻且精通技术的人才正好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Telexistence与三藩市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于2025年6月创建合作关系,利用人类操作数据训练基础AI模型,目标是赋予机器人类似人类的“物理智能”,有望将人工远程操作任务转为全自动运行。该公司采用Vision-Language-Action (VLA) 模型,通过累积远程操作数据,期望最终实现完全自动化。马尼拉科技智库Sigla Research Center研究负责人Jose Mari Lanuza指出,菲律宾作为全球外包中心,国际企业持续招聘自动化与AI相关岗位,但更青睐“低成本劳动力”。这些岗位比内容审核或大型语言模型训练等传统“发展中国家AI岗位”技能要求更高,但同样面对报酬较低及工作合约制等困境。密歇根大学机器人学教授Lionel Robert评论道:“工人变成了机械的看护者,替代了机械做工作。你成了机械的替身。”

日本面对劳动力短缺且对移民政策审慎,远程机器人操作成为将体力劳动外包的新模式。日本约三分之一人口超过65岁,工作年龄人口自1990年代后期持续下降。研究显示,日本预计2030年将缺少340万劳动力,2040年缺口更扩大至1,100万。便利店员工每天平均需要1至2小时搬运饮料补货,这些重复性高且体力消耗大的工作正是机器人理想应用场景。7-Eleven运营主管Hiroki Takei表示,期望机器人能减少员工30%工作量,“目标是提高生产力,创建一个可以挑战自己创造新产品组合和服务的环境”。

世界经济论坛今年调查约1,000家全球雇主,结果显示纯人力岗位比例将迅速下降,被人机协作或完全自动化岗位取代,约41%受访企业预计未来将因员工技能过时而裁员。菲律宾计算机工程师协会秘书长Xian Guevarra批评称:“菲律宾人才正被国际公司最大化利用,他们开发的工具未来可能取代自己。科技应用应提升效率,而非让海外公司获利。”不过,专家认为完全自动化或许永远无法实现,人类仍将在混合人机劳动力中发挥作用。Robert说:“机器人和AI不会抢走所有人的饭碗,因为人类还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