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磁特性主要来自电子旋转之间相互作用,当电子出现电荷自旋分离现象,会分裂一种称为自旋子的准粒子,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自旋子只能成对形成。但最近,新研究确定一种在磁系统中形成孤立自旋子的方法,其存在为磁性如何作用提供新见解,最终可能带来量子运算与新型磁性材料突破。

从远古时代发现天然磁铁矿(magnetite)起,人们对磁性的好奇心不断催生出各种实用工具,从11世纪第一个指南针出现,到现代社会数据存储系统、音箱、马达、医学成像技术等都依赖磁性效应,但直到1920年代量子力学兴起,人们才明白物质磁性主要由电子自旋之间相互作用产生。

1931年,物理学家Hans Bethe为一维海森堡模型(磁性的基本量子模型之一)提出数学解;1981年,物理学家Ludwig Faddeev、Leon Takhtajan发现该模型的解展现一种惊人现象:不可分割的电子仿佛“分裂”成2个更基本粒子,电子自旋为1/2,可在空间任何方向取向,标准情况下,电子受到能量激发后自旋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整个系统自旋变化1。

但根据Ludwig Faddeev、Leon Takhtajan的理论,磁性系统内电子激发会使系统总自旋改变 ½,这些具通用行为的准粒子被命名为自旋子。自那以后,许多实验都证实自旋子存在,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自旋子只能成对形成——实际上它们也总以这种形式观察到。

但最近,华沙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确定了一种在磁系统形成孤立自旋子(lone spinon)的方法:只要在一维海森堡模型基态增加一个额外自旋,且另一篇论文成功通过实验确认该理论预测。

这是理解磁性量子特性的重要一步,类似机制也在高温超导、二维量子液体的分数霍尔效应等基本现象发挥关键作用,可能在基础物理、多种技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最终带来量子运算与新型磁性材料突破。

新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