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团队近日宣布,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磁性晶体管(magnetic transistor),这一突破性设计有望彻底改变未来电子产品的运行方式。该设备不仅结构紧凑,还具备高性能与内置内存功能,为打造更小、更快且节能的电路提供全新可能。

当前晶体管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组件,但长期以来主要以硅为材料。硅虽然能有效控制电流流动,但其基本物理限制使得晶体管难以在低于特定电压下运行,进而限制了能效与尺寸的进一步缩减。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科学界多年来一直尝试利用电子自旋(electron spin)来设计新型组件。电子自旋如同微小磁铁,有望成为操控电流的新途径。然而,过去的磁性材料大多缺乏半导体所需的良好电子特性,导致性能始终无法达标。

此次MIT的研究人员选择以硫溴化铬(chromium sulfur bromide)取代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磁性半导体晶体管。这种二维材料兼具稳定磁性与良好的电子特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干净”的在不同磁性状态间切换,大幅提升电流控制的效率。该团队共同资深作者、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Luqiao Liu表示,我们结合了磁性与半导体物理,实现了一种实用的自旋电子设备(spintronic device)。

Luqiao Liu还表示,研究过程中,团队不仅找到合适的材料,还通过制程优化减少缺陷,使设备性能显著提升。共同主要作者、EECS与物理学系研究生Chung-Tao Chou指出,他们曾尝试多种材料但未果,最终发现硫溴化铬能在空气中保持稳定,并能在低能耗下切换电子属性,这是突破的关键。

另外,在制作流程上,团队首先于硅基板上图案化电极,再将厚度仅数十纳米的二维材料精准转移至其上。不同于传统使用溶剂或胶水的方法,他们利用胶带转移,避免任何污染风险,确保表面洁净度。受益于此,该新型晶体管的性能远超过现有磁性晶体管。以往设备仅能造成电流百分之几的变化,而MIT团队的新设计则能提升10倍以上的电流切换幅度,显示其潜力。目前,研究人员仍通过外部磁场改变材料的磁性状态,但所需能量远低于传统方法。更重要的是,该材料允许直接以电流控制磁性,这意味着未来无需额外磁场,就能在电子产品中逐一操作晶体管。

而除了开关与放大功能,这种磁性晶体管还具备内置内存的特性。传统内存架构需要磁性单元存储资讯,再通过晶体管读取,而MIT的设计则能将这两项功能集成于单一组件。 Luqiao Liu强调,晶体管不仅能打开与关闭,还能记忆资讯。由于切换幅度更大,信号更强,读取速度与可靠性也随之提升。尤其,磁铁早已存在数千年,但这是首次将其有效融入电子产品中,为未来应用与研究打开新方向。

现阶段这项获得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能源部、陆军研究办公室、半导体研究公司(SRC),以及捷克教育部等多方支持,部分实验则在MIT.nano设施完成的研究,其成果已刊登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学术期刊上。未来,研究人员计划探索如何纯粹通过电流控制这些晶体管,并开发可扩展的数组制造方法,以推动实际应用。

(首图来源: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