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可能比想象更常见,且能在意想不到之处形成!近年天文学家发现某些超级地球拥有异常潮湿大气,甚至全表面覆盖超深液态海洋,无法由彗星或小行星“运送”水源解释,但新实验证据颠覆传统行星水来源理论,表明某些行星在形成早期阶段,水只是氢大气层与岩石核心化学作用的“天然副产品”。

人类迄今已确认发现超过6,000颗系外行星,也发现越来越多奇特水世界,比如尺寸介于地球~海王星之间的亚海王星类型,它们通常具岩石核心,周围被富氢或富水大气包裹。

若这类行星距离母行星在雪线之外,则富水大气有迹可循,然而有些亚海王星距离母恒星相当近,理论预期这种环境下水分早已蒸发,然而事实却是行星顶着高温容纳超乎预期的水量,过去研究认为它们或许形成于能积聚冰的雪线之外,再朝系统内侧迁移。

最近,新研究或许有更佳解释——行星利用自己的岩石核心与富氢大气制造水。

先前数学模型表明行星在形成过程中,大气的氢与含铁岩浆海洋相互作用可产生大量水,只是科学家尚未对这项假设进行全面测试。

“自给自足”的水工厂

现在,一组多机构团队于实验重现行星深处高温(4,000℃)高压(60 GPa)条件,模仿大型岩石行星演化关键阶段,使氢(=行星早期大气层)与富含铁的硅熔体(=炽热岩浆海洋)相互作用,惊喜发现氢与矿物质存在化学反应,大量氢溶解于熔体,且分子氢还原氧化铁产生大量的水。

在实验中,约18%初始质量都转化为水,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行星形成早期拥有浓厚氢大气,那么行星含水量将比预期多数千倍,最终可能占行星总质量5~28%。

由此产生的天体可能是巨大海洋世界,体积约地球2~5倍,表面被超深液态海洋覆盖;也可能是假想氢气海洋行星(Hycean planet),表面覆盖海洋,顶部为浓厚氢气层。

也就是说,一颗行星的水初始来源未必完全依赖小行星、彗星外部输送,实验证据显示一些大质量岩石行星在诞生早期,就因自身内部活跃化学反应生成大量水,这也解释为何有些“超级地球”拥有令人惊异的水量,甚至部分行星出现独特“水大气层”。

新研究也衍生一个全新假说:地球或许也在早期自行产生一定水量。若水是行星形成的自然“副产品”,那么宇宙适合生命发展、拥有水资源的星球数量可能远超我们预估,随着韦伯太空望远镜累积观测数据,团队希望找到更多证据支持该理论,寻觅更多拥有水和潜在生命的系外行星。

(首图来源: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