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将在2025年度启动天然氢探勘计划,意图布局下一时代碳中和能源。这项国家级策略的落实,不只依赖资源地质,更深度依赖专业设备的支持。高温高压钻井系统、气体封存设备、具备长时间耐腐蚀能力的地下传感器,这些都是传统能源设备难以完全对应的全新需求。

这正是长期拥有技术基础的日本重工企业有望切入的切入点。三菱重工、IHI、日立制作所等公司,原本就具备开发火力发电涡轮、核能设施与航天构件的能力,在高端金属加工、压力容器与系统控制方面的优势明确。问题在于,这些企业能否打破以往以大型、稳定、公部门为主客户的制造思维,转向适应氢能开采所需的模块化、可扩展、应对地质变化的产品设计?这关乎技术,以及一整套研发与市场思维的转型速度。

模块化设计将成未来关键,日本制造业能否引领技术规格?

与传统油气开采不同,天然氢储量虽潜力庞大,但分布零散,浓度不一,要求的是可在多种地形部署的模块化、机动型设备平台。笔者认为,这是日本设备制造业的新机会。常年制造电力设备与重型机械的日本企业,若能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灵活部署的探勘平台,未来有机会主导整个天然氢产业的设备标准与技术路径。

例如,可组装的探勘模块、可视化气体传感系统、数字化压力管理控制,若由日本企业率先商品化,将不只是参与市场,而是定义市场。这个场景,与当年日本企业在水处理、铁路机电系统上的成功如出一辙。然而,若仅依赖国内市场或传统产业链,恐难以快速扩张。真正的关键,是能否与创业公司企业、地质专家与海外探勘团队形成跨界合作,加速模块开发与现场测试,打造可快速迭代的设备平台。

国际竞争加剧,日本是否会再次错失战略时机?

全球已经有多个国家着手天然氢资源的探索与开发。例如美国创业公司Koloma获得能源投资大额资金,法国与澳洲也展开初步探勘。日本目前仍有技术实力优势,尤其在精密加工与材料处理领域,但若决策与行动迟缓,很可能重演锂电池与太阳能产业的技术领先、市场落后悲剧。

氢能设备市场将不会等待慢速调整者,尤其在国际氢能政策与碳中和需求日益紧迫之下,速度与灵活部署将比技术细节更加决定胜负。日本企业必须尽快改变思维模式,主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中东、非洲、南美等潜在氢源地区推动“技术示范场”建设,将设备直接投入野外实测,快速累积运行经验。同时,日本应促成制造商、能源顾问、地质专家与系统集成商组成跨领域技术联盟,以加速新设备的开发与标准制定。

唯就像此,日本设备制造业才能抢占氢能设备市场的话语权,成为定义技术规格的主导者,而非仅沦为全球供应链中的技术承承包商或次级代工角色。这场地底革命,日本若再失先机,恐怕将错失未来十年以上的高价值出口市场机会。

想重建全球定位,必须跳脱旧有思维

天然氢不只是下一代能源话题,更是一场牵动制造业结构重整的战争。对日本设备制造业来说,这是一场转型,也是一次重建全球定位的黄金机会。唯有跳脱“大型项目式工程供应商”的旧有思维,转向灵活模块化、多样市场导向,才能真正在氢能时代站稳脚步。

日本有技术、有经验,差的只是一个快速行动与国际集成的契机。这一场地底革命,对日本制造业而言,也许将是下一个高峰的起点。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