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175个国家的代表齐聚韩国釜山,为了遏制塑胶污染持续恶化而召开“全球塑胶公约”(Global Plastics Treaty)谈判。然而各国意见分歧,难有具体结论。最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与东京大学研发创新塑胶材质,放在海水数小时即可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此环保科技突破,不仅可能解决塑胶废弃物对海洋生态的严重威胁,还有助减少塑胶微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论文11月刊登于《Science》。

塑胶污染对地球环境的危害已迫在眉睫,再也不容各国政府继续忽视。统计显示,全球仅有约9%的塑胶被回收利用,多数是被掩埋、焚烧,或流入自然环境并进入海洋。每分钟,等同有一辆垃圾车的塑胶被倒入海中。由于塑胶难以分解使用量又不断增加,若再不采取行动,估计2050年海洋中塑胶垃圾的总重量将超越鱼类的总重量。而海洋中的微塑胶,更会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对生态及人类健康皆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克服塑胶难以分解的缺点,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与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款基于“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原理的新形塑胶材料。与传统塑胶材料的强“共价”键不同,超分子化学利用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力构建稳定但“可逆”的结构。本次创新的塑胶材料采用“盐键”(salt bridge)结合“离子型单体”(ionic monomer),使有耐热和坚固的性质,但暴露于海水后则会自动崩解,并且在微生物作用下进一步分解而回归自然。

创新塑胶材料示意图。

此创新塑胶材料在实验中展现惊人的环保特性:它在海水中几个小时内就开始分解;若是埋在土壤中,则可于十天内完全分解。其所释放的分解物还具肥料功效,可促进植物生长。此外,其制造过程在水溶液中进行,有别于传统制程需有机溶剂,因此更为环保减碳。而且新式塑胶材料的回收性大幅提升,可回收高达91%的主要成分,有机会为塑胶污染提供更可持续发展性的解决方案,也展现材料科学于环保领域的潜在贡献。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生物可分解塑胶,事实上难以在海洋环境完全分解,还会产生有害的塑胶微粒。研究显示,三分之二海洋鱼类已被塑胶微粒污染,人类食用这些鱼类将间接摄入塑胶,进而危害健康。而本次研发的新形塑胶材料,有机会彻底解决塑胶微粒的污染。

全球塑胶公约谈判,旨在推动减少塑胶污染的法律框架,支持可持续发展材料发展。挪威国际发展部长呼吁采取行动,而许多大企业也表示支持。值此新塑胶材料问世,为协议增添实际可行的技术支撑。虽然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仍需克服制造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挑战,但专家对此技术未来应用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将成为海洋塑胶污染治理的关键。

(图片来源:RI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