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的快速普及,“AI作弊”的问题正在以惊人速度侵蚀全球高等教育体系。根据《Intelligencer》报道,许多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让教师难以识别真实与伪造的成果,形成教育现场与科技发展脱节的状况。

报道中访问了多位学生与教授,揭示了目前校园中生成式AI的实际使用情况。其中一位受访者是前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李俊景(Chungin Lee),他出生于韩国,在美国乔治亚州长大。原本考上哈佛大学的他,因校外学习期间旷课被停学而失去入学资格。后来他转而考进哥伦比亚大学,但在课堂中,他几乎所有程序设计作业与小论文都交由ChatGPT代劳,自己只进行最后润饰。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让AI完成课业时,他坦言:“上大学是为了找创业伙伴,或遇见未来的企业家配偶。”

如今他已创办“AI作弊”公司Cluely,甚至获得约新台币7.4亿元的资金注资。号称能在各种场景中利用“作弊”,例如线上考试、求职面试、销售通话和虚拟会议等。这款工具通过隐藏的浏览器窗口,实时分析用户的屏幕内容和音频,并提供即时建议和答案,声称在屏幕共享或监考软件下也难以被发现 。

另一位学生萨拉(化名)来自加拿大的威尔弗里德・劳雷大学。她自高中起就使用ChatGPT辅助写作,进入大学后仍持续依赖AI,表示一篇原本需耗时12小时的小论文,用AI只需2小时完成。

她指出,如今在教室里,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同学打开笔记本使用ChatGPT。

即使有学生如来自当地知名大学、主修财金的温蒂(化名)原则上反对AI作弊,但在实际操作中,她仍会请AI协助整理文章结构,再以此撰写自己的作业。

面对这波AI滥用潮,教师们开始回归手写考试、口试,或重新设计作业题型来避免AI代写。例如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的技术伦理学者布莱恩・派翠克・格林(Brian Patrick Green)就透露,学生甚至连写“读书心得”这类看似个性化的作业也会交给AI处理。

有教师试图以“诱饵题”混淆AI,例如在作业说明中偷渡与课题无关的关键词,借此识别学生是否直接交出未检查的AI产出内容。

虽然市面已有像Turnitin这类AI内容侦测工具,但学生也开始反制,刻意制造错字、调整语气,甚至要求AI扮演“不太聪明的大一新生”来生成内容,以躲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