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从二次大战期间晋升为全球陆上强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让美制战车八十年来在全球各大洲战场几乎无役不与,随着科技发展飞速,从M1917、雪曼、巴顿到艾布兰,美军战车的设计概念也随之变化。
实验期:一次大战期间一次大战期间缓慢残酷的壕沟战让参战各方蒙受惨重伤亡,直到英军推出首款现代战车马克一号(Mark I)重型战车,才打破了前线胶着的战况,美军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后,首度参与生产的战车,是与英国合作的改良版马克八号(Mark VIII)。
除了马克八号重型战车外,美军也采用法国生产的雷诺FT为基础,开发重量7.25吨的M1917轻战车,到一战结束前约生产了950辆,成为美国史上首款量产的战车型号。
飞跃期:二次大战期间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陆军的装甲主力,是配备75毫米主炮,重量30吨的M4雪曼(Sherman)中型战车,也是美国史上产量最多的一款,从1942年服役以来共生产超过49,000多辆。
为了提高产量,雪曼车身采用了多种标准化零件,让各种类型的工厂都可以很快协助生产与组装,不过进入战场后,由于各地战区需求反馈不同,也让各地工厂本地生产许多改装零件,导致后续生产的雪曼规格五花八门,要凑出两辆一模一样的战车可说非常困难。
雪曼作为二次大战盟军的主力战车,除了美军之外也援助众多友邦,包括英国、法国、苏联、澳洲、中国、波兰、韩国、加拿大、土耳其等二十多个国家。
虽然雪曼作为中型战车相当称职,但相比于纳粹德军的虎式和豹式重型战车,经常得以多换一的方式取胜,加上退役美军装甲兵的口述,给人防护力脆弱且中弹容易起火的印象,但实际上根据统计数据,雪曼战车中弹后的组员存活率超过五成,比起德军战车一成的比率高了许多,因此雪曼的防护力脆弱印象更多是来自于幸存者偏差造成。
巴顿时代:冷战时期二战结束后,美军在1948年以M24潘兴重型战车为基础进行翻新工程,推出了M46巴顿(Patton)中型战车,重量为44吨,主武器为90毫米战车炮。
M46在推出后不久韩战爆发,因此也成为这款战车首次参与大型战争,与当时长量仍然庞大的雪曼、潘兴和M24霞飞战车共同作战。
由于M46属于应急的翻新工程车款,因此在韩战期间美军认为应该要尽快将开发中,性能更好的T42战车推出服役,但T42的开发工程缓不济急,因此美军只好再次祭出应急手段,将T42炮塔安装在M46车体上,成为二代巴顿M47。
韩战结束后,美军重新改良了M47的车体设计和动力系统,推出三代巴顿M48,也是美军最后一款中型战车,M48重量为45吨,主武器仍然是90毫米战车炮,直到1970年代M48A5升级为105毫米主炮。
1957年美军再度根据M48进行大幅改良,推出第四代巴顿M60,也是美军第一款主力战车(Main Battle Tank), 重量为46吨,采用105毫米主炮,也成为美军在冷战时期欧洲区域装甲部队主力。
艾布兰时代:服役时间最长由于巴顿时代战车几乎都是以M46为基础逐步改良,而M46本身也是从M24潘兴改良而来,因此美军在冷战时期急需一款技术先进的主力战车。
1960年代美国与西德开始合作MBT-70主力战车计划,采用许多当时最新进的技术,包括间隙装甲、液压传动系统、液压悬挂系统、大口径主炮和新型柴油和燃气涡轮引擎等。
但由于当时许多技术开发还不成熟,因此美德双方在规格上经常出现争执,导致开发进度延后且成本大幅上涨,最后西德1969年退出计划自行开发豹二式战车,美国也在1970年取消MBT-70计划,并在1973年推出XM815计划,采用了许多MBT-70的技术储备,由克莱斯勒防卫部门和通用汽车分别开发。
最终美军在1976年选择克莱斯勒得标,并将计划称为XM1,1978年正式定案命名为M1艾布兰(Abrams),并于1980年正式交付开始服役。
艾布兰四十多年来经历了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拉克内战和乌俄战争,并推出了M1A1、M1A2和SEPv1、v2和v3等多种改良版本,是美军有史以来服役时间最长的战车,不过在近年乌俄战争中,名声显赫的艾布兰也同样遭受到无人机等新科技的严重挑战。
未来战车:M1E3由于M1A2系列经过多次SEP改良,重量已近70吨,对于作战机动性有不良影响,加上车身设计超过四十年,已经没有多余空间可以再度升级,很难安装应对无人机、反装甲导弹等新时代的威胁,因此美军近年取消开发中的SEPv4计划,改推出重量更轻,资讯化程度更高的M1E3,虽然仍然使用艾布兰名称,但将会是一款全新设计的车型,但艾布兰一名将持续使用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将服役最久的记录继续推进。
(首图来源:(U.S. Army TARDEC photo.),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