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物流业正进入一个新的战略转折期。这不再只是谈效率与成本的时代,而是谈韧性与续航力的时代。面对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生、规模高达8级以上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日本企业深知任何一条港口断链,都可能让全球供应体系瞬间失衡。
因此,像日通控股(Nippon Express Holdings)等大型物流商,开始在韩国釜山与日本海一侧的港口(如舞鹤、新潟、金泽)设立跨国备援基地,试图构筑一条“不会被地震瘫痪”的替代航线。这不只是防灾计划,更是新形态的产业竞争策略。当自然灾害已成新常态,日本物流产业正通过地理多样化与国际合作,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日本物流企业从“效率”走向“韧性”的结构调整过去数十年,日本物流产业以准时交付,与零误差运行闻名,其供应链体系依托于太平洋侧的超集中港口群,如东京、横滨、名古屋与神户。然而,这种高效率模式的最大弱点,正是过度集中。一旦地震或海啸发生,整个国家物流动脉恐将瞬间瘫痪。
日通控股选择将部分物流转运至韩国釜山,并开发以日本海侧港口为中心的替代航线。这种“双中心模式”的创建,使企业得以在灾害中维持出口与进口功能,也在无形中重新定义“物流效率”的概念,从追求极速转向确保不中断。笔者认为,日本物流产业已正式迈入“韧性优先”的时代。
防灾不再是成本,而是新型商业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对防灾的态度正在出现质变。邮船物流(Yusen Logistics)与佐川急便母公司SG Holdings等企业,近年陆续在内陆地区兴建新据点,例如兵库县尼崎或大阪府茨木,这些地点均位于海啸浸水预测区之外。笔者观察到,企业不再将防灾视为“支出项目”,而是作为品牌信任与供应稳定性的象征。
根据内阁府2024年数据,大型企业中已有76%创建业务持续计划(BCP),中型企业也达46%,较2022年明显上升。这反映出防灾正从“被动应对”升级为“主动竞争策略”。那些能在灾害后持续供货的企业,反而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防灾,正逐渐演变为一种市场语言与品牌资产。
从地方防灾到区域战略:东北亚供应链再定位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防灾布局的外延化趋势。以日通控股为例,其釜山据点不仅是紧急转运中心,更是连接欧、美市场的区域物流枢纽。这象征日本正尝试以跨国备援,取代单一岛国防线,当地缘风险上进行区域分散。
野村不动产的新型物流基地“Landport Tokai Obu I”,采用抗震与独立发电设计,更计划在灾后作为地方避难设施。这类多功能物流设施的兴起,是将“防灾”与“城市基础建设”的融合,预告日本正在构筑以韧性为中心的产业生态圈。若再结合韩国釜山、高雄或东南亚港口,日本有望成为“东亚供应链防灾轴心”,在全球供应重组中重新掌握主导权。
从重视“匠人精神”转向追求“系统韧性”日本物流业的防灾行动,是对自然风险的回应,更与产业结构与经营哲学的改革有所关联。日本企业的核心挑战,目前并不在于是否能避免灾害,而在于能否在灾后仍持续运转。
这种由“效率导向”转为“韧性导向”的思维,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的商业发展。防灾不再是附属于CSR(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而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基础。笔者相信,在这个防灾即竞争力的新时代,日本物流企业若能把危机转化为创新,将守住国内供应链,更可能在全球供应体系重组浪潮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下一个增长奇迹。
防灾思维的深化,或许也将推动日本企业文化的另一层进化,从重视“匠人精神”的单点完美,转向追求“系统韧性”的整体优势。这种价值观的转换,将使日本企业在面对气候变迁、地缘政治与能源转型等多面向挑战时,更具集成力与应变力。当企业把生存纳入策略设计的一部分,灾害不再只是风险,更可能成为推动创新、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来源。
(首图来源:视频截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