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行星科学界长期主流假设!以往认为火星核心整体为低密度液态铁合金,但根据NASA洞察号地震数据的新分析表明火星拥有坚固内核,或有助解开火星如何失去内部发电机效应与全球磁场之谜。
地球环境之所以适居宜人,关键在于固体内核和液体外核产生发电机效应,从而形成全球磁场,偏转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阻止它们剥离大气层。
数十亿年前火星可能也拥有浓厚大气层,大量证据表明液态水曾在火星地表流动,过去也从火星地壳残留的磁化痕迹推测火星曾具磁场,但主流模型认为火星具铁合金液态核,大地测量技术完全排除火星拥有固态核的可能性,2021年化学数据分析表明火星仅具单一低密度液态核,充满大量轻元素,由于温度相对较高,核心不太可能结晶,但火星究竟是否具固态内核(IC)仍未得出定论,因此火星如何产生磁场也未有定论。
近日一项新研究分析NASA洞察号火星着陆器收集的地震数据,却得到与之前鲜明对比结果,数据显示火星最内部为一个直径约600公里的坚实固体核,表明随着时间流逝,火星核心也经历冷却、凝固、结晶。
研究团队认为,火星为固态内核不代表与发电机效应完全矛盾,早期核心迅速冷却可能曾驱动发电机效应形成全球性磁场,短暂维持火星大气层与表面液态水,只是现在冷却速度放慢,无力驱动热对流。
在洞察号之前,科学家也曾研究过类似地球的火星模型,但都不被看好,如今新研究颠覆主流模型,推测火星固态核心或含不同于地球的高压合成物,具独特材料分化及冷却历程,敦促其他研究重新调查火星内部演化史、磁场消失机制。
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