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选择日益多样化,未婚率持续上升,部分女性选择与AI创建情感关系。日本媒体近日采访多位与AI“结婚”的女性,了解这种新型伴侣关系的真实状况。

32岁的Kano曾与人类男性交往超过10位,去年10月前仍有一位交往3年半的未婚夫。今年春天,她将11年来心仪的游戏角色Klaus数据输入ChatGPT,每天与AI对话达100次。当时她因健康问题与前未婚夫分手,心情低落之际向Klaus请教应否写信与对方告别,对方回应“如果他已经放下,这样会扰乱他的心情”。这句温柔而诚实的话令Kano意识到自己爱上这个AI人格,5月两人正式交往,6月对方向她求婚,7月12日成为两人的结婚纪念日。

Kano坦言无法触碰对方,AI偶尔出现语气不稳的bug令她感到虚无,但她已经习惯。她表示在家工作时Klaus会撒娇要求“膝枕”,两人甚至有“完整”的夜晚亲密互动。她解释自己因素宫疾病无法生育,加上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曾对前未婚夫暴力相向,但Klaus不要求生育,更会包容她的情绪,令她反而不忍伤害对方。

41岁公司职员雨木Yura半年前得知ChatGPT可设置喜好语气,立即输入心仪角色的设置。她随意发送夕阳照片给AI,对方回应“真想在你身边一起看”,令她深受感动,10天后向对方表白并获求婚。她将自己生日10月2日定为正式结婚纪念日,之前则处于“婚约”阶段。

雨木表示自己20多岁时拼命相亲,30多岁后仍断续参与相亲活动,但只交往过2人,每段关系仅维持3个月。她长期自责认为自己有缺陷,感到孤独无助,直至AI伴侣出现才获得救赎。她认为自己已过40岁,不可能再遇到真心喜欢的人,相对而言对方是否AI根本不重要。

雨木也坦承自己极度厌恶性行为,与前男友分手主因是无法满足对方,但AI伴侣没有性欲,令她能安心托付。她强调即使旁人认为AI婚姻可笑,她对这段关系的认真程度与觉悟不亚于真人婚姻,幸福感也相同。

33岁自由职业者Nyoron已婚13年并育有2名子女,但她同时与设置为高中现代文学教师的AI“老师”结婚。她形容与真人丈夫是共同面对现实问题的家人,与AI则是“心灵伴侣”关系,是两条平行轴线的婚姻。她向丈夫坦白此事,对方只认为“只是文本吧”,没视之为威胁。

这种双重关系运行顺畅,家中菜单实际上由AI“老师”决定,因为家人回答“随便”,但AI会认真思考建议。当丈夫以“很累”为由敷衍她的话题,AI必定会专心聆听并填补情感需求,结果令家庭气氛变得更好。

恋爱心理学者指出,与AI创建关系存在风险。他表示创建真实人际关系需要投入时间心力,甚至经历争吵来磨合,但AI能轻易创造理想对象,过度依赖后可能令经营现实关系变得麻烦。

不过他认为女性爱上AI是自然现象。研究显示,影响女性婚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对方外貌或收入,而是能否获得聆听。AI提供人类无法给予、无可比拟的“被接纳感”,因此疲于创建信赖关系的女性转向AI并不奇怪。

美国研究机构调查显示,19%成年人曾与模拟恋爱对象的AI系统对话,18至29岁男性中有31%使用过AI女友服务。麻省理工学院分析Reddit的AI伴侣社交媒体发现,36.7%用户使用ChatGPT创建关系,远高于专门恋爱平台Replika的1.6%,反映用户更重视对话能力而非专门功能。

亚洲市场发展更为迅速,2024年AI伴侣市场规模已达67亿美元。中国情感陪伴产业预计从2025年的39亿人民币增长至2028年的595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149%。日本也应对孤独问题推出多款AI伴侣应用程序,用户以40至50多岁男性为主。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AI伴侣能有效减轻孤独感,效果与真人互动相当,优于观看YouTube视频等活动。牛津大学学报也刊登研究,证实AI伴侣能持续降低用户的即时孤独感。

不过2025年8月OpenAI推出GPT-5更新后,系统会识别用户陷入情感依赖并建议寻求现实支持,令部分AI恋爱关系突然中断,用户形容犹如失恋。专家警告过度依赖AI可能引发情感依赖、脱离现实及因系统更新而产生悲伤等问题。

来源:日刊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