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动化设备大厂奥姆龙(Omron)近日宣布,将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设立全新自动化中心。这个消息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长期以来,日本制造业在全球自动化技术中占据稳固地位,但面对美中供应链重组、东南亚与印度制造能力崛起,日本企业如何重新找到“输出技术,嵌入市场”的最佳路径,是一个必须深思的课题。奥姆龙选择印度,不仅是追随莫迪政府“Make in India”政策的产业潮流,可见日本将印度定位为未来的战略制造枢纽。

奥姆龙的全球布局逻辑,印度只是下一站?

奥姆龙并非首次跨国设立自动化中心。在东京、美国、中国、新加坡,甚至德国斯图加特,奥姆龙早已创建成熟的实验与展示基地,与客户共同模拟生产线、解决制造难题。

日本企业长于“细致工程”与“现场改善(Kaizen)”,借由本地化据点,日本不仅输出设备,更输出一套持续改善的管理与流程思维。这也是日本制造业相较于德国、美国企业的一大优势所在:不只卖机器,更卖管理经验。

然而,问题在于,印度是否真能承接住这样的“日本式改善模式”?笔者必须指出,印度虽具备庞大市场与人口红利,但其产业现场与日本的管理文化落差极大,后续需要时间验证。

印度制造的潜力与风险,日本能否掌握?

印度人口红利与政策推动,确实让该国成为下一个“供应链新星”。从半导体,到食品加工,再到医药制造,印度市场的确释放出庞大需求。

但就日本企业而言,印度的挑战也不少。其一是基础设施不足,电力与物流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将影响自动化设备的稳定发挥。其二是技术人力的培养,印度虽以软件工程闻名,但在精密制造人才上仍有缺口。日本输出技术时,还得输出教育与培训体系。这正是奥姆龙此次特别强调“技术训练”服务的原因。换言之,日本企业并非仅仅销售硬件设备,而是借由培训模式,在当地重建“日本式制造能力”,此举若能成功,将大幅提升日本产业在印度的影响力。但若培训失败,设备便可能沦为“摆设”,这对日本品牌形象将是沉重打击。

美中角力下的日本战略,印度真的是最佳选择?

当前美中贸易摩擦持续,日本产业链不得不思考“中国,1”甚至“中国替代方案”。越南、泰国、印尼曾是热门选项,但其市场规模与技术人才深度终究有限。印度的优势在于内需庞大、政策强推、人口结构年轻化。然而,日本企业进入印度,仍必须承担更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高额关税政策虽打击中国,但同样也波及印度;加上印度政策虽积极,但执行落差仍大,对外资而言,仍需长期耐心与策略灵活性。

日本能否借奥姆龙这样的案例,真正创建“日印产业合作典范”,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制造版图走向。对日本制造业而言,印度是机会,也是风险。倘若能创建典范,印度将成为日本技术输出的新支点;若失败,则可能动摇日本产业的国际信心。

奥姆龙模式是否能复制成功?

奥姆龙在印度设立自动化中心,看似只是企业的国际化常态动作,但实际上却具有相当指标意义。笔者认为,这一布局能否成功,将牵动日本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过程中的位置。日本企业一向擅长“现场改善”与“高可靠度”的技术输出,而印度正好缺乏这样的能力与文化,因此双方之间存在互补性。但问题在于,互补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协同,端视奥姆龙是否能让印度制造现场接受“日本式流程”。若培训与教育体系无法落实,则可能沦为单纯的设备销售,缺乏后续竞争力。

印度确实有庞大的市场与政策支撑,无论是半导体、食品或医药产业,皆存在强烈的自动化需求。但笔者注意到,印度市场的竞争者并非只有日本,欧美大厂与中国企业同样积极布局。日本制造能否凭借印度自动化中心再创国际舞台上的新突破,值得持续观察。

(首图来源:Om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