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机器人与智能自动化展将于20日起至23日举行,人工智能(AI)人形机器人应用成展会瞩目焦点。整体观察,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积极开发机器人本体,台厂抢占关键模块和零配件商机,对于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台厂看法审慎乐观。
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企业抢攻人形机器人
除了英伟达(NVIDIA)、特斯拉(Tesla)、亚马逊(Amazon)等科技巨头,包括Open AI转投资挪威1X Technologies、AI机器人创业公司Figure等,正积极开发人形机器人。此外Meta、苹果(Apple)、三星(Samsung)、现代(Hyundai)、乐金(LG)等,也想在人形机器人抢占先机。
鸿海持续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鸿海日前透露,与英伟达研发大脑技术和AI模型训练,鸿海将多种人形机器人部署在AI智能工厂应用,鸿海持续投资自动化和机器人化,提升智能制造。
彭博(Bloomberg)日前报道,苹果正在规划桌面机器人,最快2027年推出。今年初市场也传出苹果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ARMOR。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于7月下旬表示,今年底可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3版原型机型,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5年内年产100万台。
亚马逊转投资机器人创业公司Agility Robotics,5月发布物流仓储厂区用Digit人形机器人,持续推动设计优化阶段。
日本本田(Honda)、英国Engineered Art、美国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长期布局人形机器人,以色列机器人创业公司Mentee Robotics和德国机器人创业公司NEURA Robotics也积极切入。
中国厂商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达闼、小米、小鹏、科大讯飞、智元等,强攻人形机器人市场。
法人评估,全球参与开发机器人的企业家数已超过150个,其中中国、美国、日本为前3大国家,合计厂商家数占比达65%,中国厂商占比约37%,近5年中国厂商数量倍增。
AI人形机器人动作灵巧关节模块扮要角
整体观察,AI人形机器人内部主要软硬件组件包括AI芯片、控制器及人工智能软件,主要负责导航、控制、互动等功能;服务马达动力系统、线性滑轨、滚珠螺杆、谐波减速机、行星减速机、服务联轴器等传动组件;此外包括镜头、定位、压力、扭矩、触觉、听觉等传感组件,以及电池、麦克风等关键零部件。
在AI人形机器人内,关节模块扮演机器人行动自然灵巧的关键,由马达、驱动器、编码器、减速机、传感器组成。产业人士指出,一台人形机器人需要14至30组的关节模块。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由微型马达、驱动器、编码器、微型减速机加上传感器组合而成,一只手通常需要6组关节模块,一台机器人需要12组。
台厂攻关键模块和零部件抢人形机器人商机
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组件、芯片、传感组件等,已是自动化设备采用的关键零部件,台厂在相关领域,已有基础实力。
法人指出,在减速机,包括台湾精锐、宇隆、盟立与和大等合资的盟英、钧兴、利茗等积极布局;螺杆传动组件包括上银、优士特精密(U-SCREWS)、全球传动等;控制软硬件包括新汉、台达电、新代科技等;东元、直得等布局关节模块;服务和驱动马达包括四零四科技、富田电机、东元、大银微系统等;机器视觉及传感模块包括所罗门、凌华、达明机器人、亚光、华晶科、能率等。
观察关节模块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产业人士引述数据指出,关节模块占特斯拉Optimus成本比重约15%至20%,中国宇树科技(Unitree)占比达40%至50%。
产业人士分析,特斯拉制造机器人设置大脑芯片与软件成本较高,宇树科技可能着重机械硬件,若控制传感软件成熟、成本可明显降低。
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台厂审慎乐观
预期人形机器人商用化进程,业界审慎乐观。台积电董事长暨总裁魏哲家在7月中旬法人说明会指出,今年人形机器人还无法扮演产业增长要角,2026年也可能还早。他预期,未来人形机器人首波应用,可能先在医疗领域展现效果。
魏哲家分析,人形机器人不仅包括运算处理器“大脑”,还包括各类传感组件在内的软硬件集成设计功能,开发人形机器人很复杂,且人形机器人要与人类直接互动,设计上会更加谨慎。
广达集团旗下达明机器人首席运营官黄识忠表示,成本和智能化程度,是人形机器人发展关键,接近人类动作的人形机器人,需要传感组件以及AI等技术应用到位,他预期最快10年后,类人形机器人可崭露头角。
台湾精锐总经理郭崇哲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面未定,技术发展尚待成熟,零部件规范标准也待明朗,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发展,仍有待观察。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