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添加钾离子和调整温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团队发现一种新方法能使“二硫化钼”转化为多种电子状态,一种材料分饰四角,充当超导体、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皆可。

二硫化钼(molybdenum disulfide)是由钼、硫2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MoS2),属于二维过渡金属硫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TMDs)。这些年来,TMDs以层状结构、可调性、应用性等优势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兴趣,比如晶体管、储能组件、传感器。

最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团队开发基于晶体管的技术,能使单层二硫化钼材料表现各种电子行为,充当超导体、金属、半导体或绝缘体;这种新技术也可能促进发现新超导材料。

二硫化钼可分离成原子厚度的薄层,其中钼原子夹在硫原子层之间,根据硫原子排列方式,二硫化钼能在2种不同结构相存在:作为半导体的2H相,以及作为金属的1T相,前者非常有希望用于下一代半导体设备。

为了探索材料如何在不同相之间变化,研究人员构建具场效应的晶体管,连接至2H相二硫化钼样品,并调节施加到晶体管的电压,以高精度控制手法将钾离子插入材料。

随着钾浓度增加,研究人员发现材料从2H相突然转变为1T相,或者说当每5个钼原子含约2个钾离子就会发生这种变化,凸显离子浓度与相行为的明确关联。

接着,研究人员引入适量钾离子再将样品冷却至 -268℃,发现1T相能变成超导体;如果钾从1T相流出直到离子浓度相对较低,而温度冷却至 -193℃,材料则从金属转变为绝缘体。

该结果表明,引入钾离子是控制二维材料(如二硫化钼)结构与特性的强大新方法,不仅有助探索超导体与相关电子状态新型特性,也有助发现新型超导体。

(首图仅为示意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