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30年代以来,恐龙在影视剧里多半是震耳欲聋的吼声与咆哮。但在中国发现的一副化石骨骼显示,有些恐龙发出的声音,很可能更接近鸟鸣而非嘶吼。
纽约时报指出,根据上周发表在学术期刊PeerJ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宣布在中国发现一具草食性恐龙化石,出人意料地保有类似鸟类的喉部构造。这个线索显示很可能在恐龙时代就能听到鸟鸣声。
论文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徐星表示,研究人员为这只发现于河北省一处有1.63亿年历史古老岩层、长约61厘米的恐龙取名蒲牢龙(Pulaosaurus)。这具大致完整的骨骼,清楚呈现这种脚程敏捷、长有喙的动物一些构造。它是演化上较早期的新鸟臀类恐龙,这个类群后来演化出著名的鸭嘴龙与角龙等。
蒲牢龙最引人瞩目的发现,来自喉部构造。在脊椎动物中,发声器官不仅能保护呼吸道,也负责发出各种声音,从简单的嘶嘶声、咕哝声到语言。如今多数爬虫类的发声组织由软骨构成,能发出吼叫、咕哝、低吟或啁啾等简单声响;现代鸟类的发声器官部分由精致的骨骼组成,使它们能发出更复杂音声甚至能模仿人类语言。
研究人员指出,蒲牢龙是已知第二个保存有喉部骨化构造的恐龙,显示类似鸟类的发声方式,可能在非鸟类恐龙(non-bird dinosaur)的演化早期便已出现。
第一个关于非鸟类恐龙有发声器官化石的研究,是蒲牢龙数百万年之后的甲龙科恐龙绘龙(Pinacosaurus),相关研究也是2023年才发布。研究人员指出,虽然绘龙并不具备鸟类特有的声箱(voice box),但喉部骨骼既大又具活动性,可能足以帮它发出类似鸟鸣声音。
徐星表示,蒲牢龙似乎也拥有类似发声构造,但发展程度较不成熟。至于蒲牢龙的声音究竟是啁啾声、吱吱声或像小鳄鱼般的唧唧声,徐星表示无法得知,“有可能是某种奇怪的声音,很难预测”。
(首图来源:Yang, King and Xu (2025) – Photo credit: Hailong Zhang,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