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上重元素的起源是物理学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最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团队新研究锁定包围坍缩恒星的物质“茧”,表明在高能光子喷流作用下,坍缩的恒星外层会被溶解成中子,从而引起一系列物理过程并导致重元素形成。
创造铀(uranium)、钚(Plutonium)等重元素需要极端条件,宇宙约一半重元素通过罕见的“快中子捕获过程(R过程)”形成,这些过程需大量中子参与,但自由中子半衰期约15分钟,严重限制重元素形成所需丰度。
为解开这道谜题,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团队提出种新现象,即这些中子并非一开始便存在,而是于恒星内部塌缩过程动态生成。
随着核心燃料用完,一颗大质量恒星无法再抵抗自身重力,进入死亡阶段开始塌缩,于中心形成一个黑洞。若黑洞转得够快,则强大重力场会引发强大喷流,并于恒星周围形成热“茧”,随后互动反应产生大量光子,其中一些能量极高。
研究探讨了高能光子如何将恒星外层转化为中子,在喷流与恒星材料交界处,高能光子可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将质子传递至中子;原子核也可以溶解在单个核子,从而产生更多自由中子引发R过程,团队计算表明,与高能光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奈秒之间产生中子。
除了理解重元素从何形成、确认宇宙重元素工厂在哪,新理论框架还有助解决中子迁移(neutron transport)、多物理场(Multiphysics simulation)等关键现象,可能也有助解释千新星(kilonova)起源。
团队希望接下来能对模型进行模拟,以进一步验证新框架有效性。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