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文学名著简爱,字里行间充满绿意花草,承载当下主角的思绪,也成为她情绪抒发口,让读者可以借由文本,想象两百年前的绿意与情感的联系。当时自然还能作为世俗纷扰的平衡力量,但现在自然已经离人类越来越远,科学家称,两百年来自然已经已经在人类经验中快速消亡。
现代人处在高压环境下,越来越多医疗机构推广亲近自然,以非传统医疗方法来改善健康。如芬兰在国家医疗中心旁边创建森林,当地医疗中心的患者会在导游的带领下在森林中徒步旅行。
自然成为身心疗方芬兰研究指出,当一组患者参加有导游的徒步旅行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临床上明显提高。芬兰的森林覆盖率约为75%,一直是探索森林健康益处的先驱。芬兰研究人员认为,森林体验庇护的感觉有益身心健康,森林与药物治疗结合可帮助缓解焦虑、失眠和疼痛等情绪。
比利时的哈勒博斯森林,每年春天都会开满风铃草,被誉为“心灵的活药店”。对当地人而言,在这个充满战争、经济威胁及其他紧张局势的压力和焦虑时代,森林提供宁静感。
困难时期,花时间接触大自然可以成为一剂良药。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社会学教授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后,30岁以下的人面临的压力尤其大,这个群体可能比老一代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不确定。
自然经验消亡中然而,自然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英国德比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城市化、社区野生动物消失,以及父母引领孩子与自然接触等数据,关注220年来日常生活中自然消失的情况。研究不只发现人与自然严重脱节,还发现过去两百多年间,自然词汇从书籍中消失,在1990年达到顶峰,下降60.6%。
模型预测,在日益密集的社区中,自然已不复存在,而父母也不再传承对自然世界的偏好,未来几代人将持续面临“经验消亡”的现象。
父母引领与大幅绿化模型中测试不同的政策和城市环境变化,发现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推广方式根本只是蜻蜓点水。如一些基金会与政府时常举办的亲近自然活动,并不能有效扭转自然连接长期下降的趋势。关键在政策,一个城市可能需要绿化程度提高10倍,才能扭转与自然联系的下降趋势。
其他研究发现,父母与大自然的连接是预测孩子是否会亲近大自然的最强指标。该研究也证明,更有效的措施是向幼儿和家庭灌输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参与,例如森林学校。
研究警告,除非采取深远的政策和社会变革,否则自然连接程度将持续下降,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让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以及彻底绿化城市环境。论文发表在《地球》期刊。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