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与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急速攀升,全球各国正重新评估能源策略,而曾一度争议不断的“核能”,正逐渐重返能源政策核心。

根据国际能源总局(IEA)最新报告《Energy and AI》,2024年数据中心预估耗电量达415 TWh,占全球总用电量约1.5%;2030年前将倍增至945 TWh,占比达3%。面对该压力,各国政府加紧布局稳定、低碳的能源选项,核能再次成为焦点。

根据国际原子能总局(IAEA)截至2025年的数据,全球约有400座核反应器持续运转,另有超过60座机组正在建设中。各国正积极推动核电扩建、延长现有机组寿命,并加速小型模块化反应炉(SMR)的部署脚步。

不仅政府,科技巨头也亲自下场推动核电。Alphabet去年5月与核能创业公司Elementl Power签署战略合作,投入三座美国新核电站开发,每座预计提供600 MW电力;Microsoft则于2023年与Constellation合作,计划重启宾州Three Mile Island核电厂,预计2028年供电20年,专为其数据中心服务。

为什么选择核能呢?除了电力产出不排碳外,核能还具备惊人的能源密度与转电效率。根据国际数据,1公斤铀在反应器中发布的能量,相当于22,000公斤煤炭、15,000公斤石油或14,000公斤液化天然气。

根据台电过去公布的数据,太阳能与风电的发电成本分别为每度4.18元与3.21元,相较之下,核能仅为每度1.98元,相较于绿色能源低上许多。

(Source:台电)

此外,根据国际原子能总局(IAEA)统计,在各类发电方式中,核电的单位发电碳排放量为最低,即便是被视为洁净能源的太阳能,其在制造芯片与模块过程中也需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二氧化碳。

(Source:IAEA)

不过,核能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兴建周期长达7–10年、单座投资动辄数十亿美元,加上核废料处置、灾害风险与地方社会接受度问题,成为各国政策推进的重要考量。核电厂对水资源依赖也可能与地方环保政策产生冲突。

在电力需求与能源转型并进之际,各国正采取更务实的“稳定优先”策略。比起回避核电风险,政府与企业更倾向投入技术改善与法规松绑,提升安全与建厂效率。核能虽非唯一解决方案,但在全球低碳电力选项有限下,已被多数产业与政策制定者视为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柱之一。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