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企业的数码核心是成就的象征,那大型主机(Mainframe)无疑是过去几十年最闪耀的存在。然而,当世界进入云计算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驱动的年代,曾经的荣耀逐渐变成了无形的桎梏。
这场从“稳定”到“敏捷”的变革,正在Transamerica、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Visma Enterprise与Allianz Technology等全球领导企业之中悄悄上演。他们如何拆解旧有系统、重塑未来版图?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正是这场转型背后的重要推手。
本文将以这四个世界级案例为引,深入剖析大型主机现代化的真实旅程,并解析AWS如何成为企业重启增长引擎的关键力量。
高盛资产管理部门累积超过30年的技术债,核心系统依赖FIS InvestOne与自建的COBOL编排层。然而,随着交易量与数据需求爆炸式增长,单一大型主机环境无法再满足扩展需求。
经过审慎评估,高盛选择通过模拟器技术重新平台化,将工作负载从大型主机转移至AWS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并搭配AWS Elastic Block Store (Amazon EBS) 与Amazon 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 (Amazon RDS) 创建全新的云计算架构。通过跨区域灾难恢复设计与AWS Disaster Recovery Service保护关键数据,高盛成功突破扩展瓶颈,同时保有敏捷转型的弹性。
这场转型证明,借助AWS云计算平台,即使是全球级金融巨头,也能在短期内打破大型主机的增长天花板,为未来数码创新铺路。
百年历史的保险与投资领导者Transamerica,面临着庞大而复杂的大型主机系统,涵盖超过450个应用与4,000个批次流程。原先尝试手动重写小型系统却因耗时过长而失败,促使他们转向以自动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路径。
Transamerica采用AWS Blu Age自动化重构方法,通过程序代码依赖图分析、功能模块分解与模型转换流程,将COBOL程序代码自动转换为Java,并以无服务器架构在Amazon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 (Amazon ECS) 上运行。配合AWS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AWS IAM) 强化访问安全性,Transamerica仅花十四个月即完成九成大型主机负载的现代化,并在过程中提升了30%夜间批处理性能。
这段历程突显出,选对自动化工具与正确的现代化策略,能让企业在维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大幅缩短转型时间,摆脱大型主机的束缚。
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市场,Visma Enterprise必须以极快速度转型。他们初期尝试自动转换COBOL程序代码,但因品质不佳而延误项目进度,最终决定改采AWS Mainframe Modernization重新平台化策略,保留业务逻辑仅更换技术底层。
通过AWS Direct Connect连接既有数据中心,搭配Amazon FSx与Amazon ElastiCache for Redis等现代化服务,Visma仅用九个月便完成大型主机迁移与系统上线,基础设施成本即刻下降55%。
另一边,Allianz Technology则采取稳健的分阶段策略,选定德国安联子公司作为试点,逐步推进全球现代化。利用AWS多可用区(Multi-AZ)架构与业务连续性计划,确保任何地区故障都不影响保险服务运行,展现出即便是超大规模运算需求也能在AWS云计算顺利运行。
这四个案例横跨金融与企业领域,揭示了大型主机现代化的共同关键要素:
大型主机曾是企业数码基础,但在云计算时代,它已逐渐成为创新路上的重担。高盛、Transamerica、Visma Enterprise与Allianz Technology的实践证明:选择AWS,不仅是技术迁移,更是企业心态的革新。
在AWS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下,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弹性,从传统中突围,走向更敏捷、更创新的未来。现代化不再是选项,而是成为面对全球竞争不可或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