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机器人,未来注定要与人类共处,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且可能比人类工作者更有效率。但相较AI发展,机器人似乎没有那么顺利,专家点出问题,表示要做到类人类的机器人,比训练AI大型语言模型还要难上好几倍。

我们期待终有一天,机器人可以帮我们做所有无聊家务,在我们做不动家事的那一天,机器人可以陪伴我们,兼任护理人员。然而,即使最近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系统浪潮为人机互动开辟新的机会,但在研究实验室之外,实体机器人仍然局限于工厂和仓库,家用机器人则只限于吸尘器。

英国政府机器人计划负责人承认,自1950年代以来,相较运算和软件领域的进步,机器人发展惊人的慢,关键在于,为聊天机器人提供支持的大型语言模型,是根据从网络上收集的大量数据集进行训练的,但机器人需要根据物理收集的数据进行训练,为机器人创建庞大数据库,远比从网络上收集困难得多。

AI机器人缺乏实体数据

现行机器人设计通常从手开始,因为机器人许多应用案例,依赖于能够精确而熟练的处理事物,且不会损坏物体,人类在这方面非常擅长,人类的手臂可以举哑铃,也可以做精细且轻柔的动作,人类也拥有出色的触觉感知能力,相比之下,机器人就很难做到。

也就是因为如此,ChatGPT等文本生成器背后的大型语言模型,可以在网络上共享的庞大人类语言语料库上进行训练,但是很难获得有关摘草莓或吃草莓的感觉的数据,因此大型语言模型可以告诉你如何拧紧螺栓或系鞋带,但AI机器人本身无法执行这些任务。

机器人应用仅限受控环境

然而,唯有通过物理互动,机器人才能真正理解环境。专家认为,机器人可能很快可以应用在物流、汽车工厂等严格管控的环境,但进入家庭或公共场所是另一回事,一个主要挑战是安全性,因为在工厂里,机器人是与训练有素的工人互动,如果机器人在公园里,很难预期它会如何与孩子们以及一般人互动。

专家认为,机器人可能只会发生在工业环境中,零售业或是服务业,但那种人们期待的多功能家庭机器人,可以洗碗、洗衣服和遛狗的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看护机器人就更不用提了,这些角色最好还是带有人情味。

通用类人机器人是终极目标

许多AI专家认为,对于通用AI的未来,没有机器人技术就不可能实现,只有具有物理形式的AI,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世界,就像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身体,人类智能就不存在一样。

最早提出各种炫目应用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也坦言,有用的类人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但通往真正通用类人机器人的道路将是漫长而艰难的,还需要很多年才可能实现。因此,在AI时代,可能需要重新定义家庭看护者的价值,这类工作需要更多精细动作与情感投入,将是科技最难取代的角色。

(首图来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