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夜光多肉植物”,这种经特殊处理的多肉植物能吸收光线,并在黑暗中持续发光长达2小时。研究成果已刊登于学术期刊《Matter》,为可持续植物照明技术开创先河。

研究团队通过向多肉植物注入蓄光荧光体颗粒,令植物在黑暗中发出明亮光线。这些荧光体颗粒大小约7微米,能有效扩散至植物组织内部。研究团队表示,虽则技术上可将颗粒缩小至纳米级别,但过小颗粒会导致发光强度不足,因此7微米成为确保充足亮度,同时便于组织渗透的最佳尺寸。

研究负责人刘树婷表示:“颗粒在数秒内就能扩散,整片多肉植物叶子随即发光,效果出乎意料”。相比以往只能产生微弱绿光的基因改造发光植物,此技术产生的光芒媲美夜灯亮度。

只要改变注入的荧光体颗粒种类,植物便可发出红、蓝、黄、绿等多种颜色的光线。研究团队也能令单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发出不同颜色,创造出彩虹效果。

每株多肉植物的处理时间约10分钟,除去人工成本,材料费用仅10元人民币(约港币HK$10.8)。研究团队曾尝试在白菜等其他植物上进行相同实验,惟仅多肉植物能达到理想的发光效果。

植物的蓄光时间极短,只需以LED灯照射数分钟,即可发光长达2小时。处理后10天内蓄光能力不会衰减,足见技术具持久性。其发光亮度足以充当夜灯使用,为室内外照明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计划将此技术应用于行道树及室内饰饰领域。刘树婷表示:“试想象发光树木取代路灯,仿佛电影《阿凡达》中,发光植物照亮整个生态系统的场景”。

目前团队正进行长期安全性测试,一旦证实安全,将率先推出装饰用及小型太阳能充电夜灯产品。若要更广泛应用,则需提升发光亮度及延长发光时间。

此技术相比传统基因改造方法,成本更低、制作时间更短,有望为生物发光技术的商业化开辟新路径。

数据源:EUREK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