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一开ChatGPT,不管是作文、报告、履历还是读书心得,几乎马上就能生成一篇像样的初稿。不只快,还写得有模有样,有逻辑又有语气,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么方便,我还要自己动脑吗?”

麻省理工学院(MIT)最近就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场真实的大脑实验。他们找了54位大学生,把他们分成三组,让大家写SAT题型的作文:一组用ChatGPT、一组只能用Google查数据,另一组什么都不能用,只靠自己的脑袋。接着,MIT用脑波仪关注大家写作时大脑的活动,结果出乎意料:越依赖AI,脑波越低,思考也越少。

AI写作的甜头:又快又准,效率满分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大家爱用ChatGPT写作。首先,它“生得快”。只要打一句话:“帮我写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立刻给你一篇500字的起承转合。还可以请它帮你改文法、加例子、变得更有说服力。对于平常要熬夜赶报告、压力大的学生或上班族来说,这简直是救命工具。

再来,它真的很会讲话。ChatGPT的语言表达常常比我们自己写得还流畅,逻辑也还不错,甚至可以帮你模拟不同语气风格。你想要专业一点还是口语一点,它通通能调整。而且它不会累、不会迟到、不会摆烂,24小时stand by。听起来是不是很梦幻?

用ChatGPT写作文,大脑真的比较“没在动”

MIT的研究团队就发现了这个工具“太好用也有问题”的现象。他们找了54位波士顿的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完全用ChatGPT写作文、一组只能用Google查数据、最后一组什么都不能用,只能凭自己脑袋写。

MIT的脑电图分析。

结果怎么样?ChatGPT组在脑波扫描中表现最差,记忆力、语言处理区域的活性都比另外两组低。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写完没几分钟,超过八成的学生竟然连自己的文章都背不出一句话!相较之下,完全手写组大多还能正确引用自己的内容,脑内连接也最强。

也就是说,当我们让ChatGPT帮我们“写”,我们的大脑也默默地“休息”了。但这种休息,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当这变成一种习惯,会不会让我们失去原本该有的记忆力、组织力、甚至创造力?

AI越好用,学生越容易失去“学习过程”

MIT还安排了“换角色”测试:让原本靠ChatGPT的学生这次不能用AI,改成手写,结果他们写起来超卡,脑波变得更弱,写得也不好。但另一组原本手写的学生第一次改用ChatGPT,结果不但脑波更强,写作得分还进步了。MIT这项研究也提醒了我们一件事:当学生越依赖AI来完成作业,真正被牺牲的,可能不是分数,而是“学习的过程”本身。

在传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主题出发,搜集数据、组织逻辑、反复推敲语句,这些步骤虽然辛苦,却正是养成批判思考与表达能力的关键。而现在用ChatGPT可以轻松跳过这些步骤,直接产出一篇“看起来还不错”的文章,学生可能就此错过了最有价值的思考训练。

研究中有个细节也很值得注意:使用ChatGPT的学生,在后续的访谈中,不只记不住自己写了什么,甚至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归属感”。 这代表他们不只是没动脑,还“没参与”,也就没有从中学到东西。相较之下,那些自己查数据、自己思考写作逻辑的学生,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他们记得自己写过什么,也比较认同那是“自己的作品”,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问的不是“ChatGPT能不能帮忙写作”,而是“我们愿不愿意为了效率,放弃过程中原本该学会的事”。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绝对值得每位学习者、老师,甚至大众,好好想一想。

别让大脑“习惯放空”,效率与思考力才能一起增长

虽然这是一项规模较小的初步研究,却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提醒:如何在善用AI效率的同时,保有原始的思考力与创造力?ChatGPT是个超强工具,帮我们省时间、找灵感、提升表达没问题。但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东西交给它,那你的大脑也会“习惯放空”,久了记忆力、逻辑力都会变弱。

真正厉害的,不是“会用AI”的人,而是“知道什么该自己想、什么交给AI”的人。下一次你要写文章时,记得:先想一想、动动脑,再让ChatGPT帮你加速完成。这样,效率与思考力,才能一起增长。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