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创新科技局主办、香港科技园公司作为合办伙伴的第二届《城市创科大挑战》,于即日起至26日在香港科学园举行创意展,向公众展示优胜队伍的研发成果。比赛以“香港有计”为主题,广邀社会各界就“山人有计”及“帮人有计”两大议题献策,鼓励全民发挥创意,以科技应对社会挑战。


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与优化,20队来自大学/大专院校组及公开组的优胜队伍成功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具功能性的原型,并陆续在政府部门及社区团体等试点进行试用。来自大专院校的年轻团队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技术知识和敢于尝试的热情,证明了学生同样是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要力量。unwire记者先前专访了其中三组来自大专院校的优胜队伍,深入了解他们如何从一个意念开始,一步步将创科梦想付诸实践。
大爱科技: 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智慧用药管理方案
在创科等于“烧钱”、讲求经验的普遍印象中,一群大专学生凭借一个小小的“智能药箱”,证明了年轻一代同样能凭创意与实干,为社会福祉带来实质改变。该队伍凭借其针对长者用药痛点的方案脱颖而出,他们的经历,正正回应了比赛“香港有计”的主题——只要有心,学生也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创科力量。

“我们的方案是一个智能药箱,而不仅仅是一个App。”Dailove大爱科技团队代表Nick指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晰:解决长者“不记得食药、食错药、重复食药”这三大核心问题。智能药箱是一个结合软硬件的“Smart Product”。硬件外形约A4纸大小,除了可在家中日常使用,盖上更有21格的便携药格,方便长者外出。软件方面,药箱能连接专属手机应用程序,让家人或照顾者可以远程监察长者的服药情况,并利用数据分析,推送个性化的健康提示。

将一个创新想法打造成具功能性的原型,过程绝非一帆风顺。Nick坦言,团队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协调硬件、软件和数据库三方面的同步开发。在进入最关键的“联调”(Joint Debugging)阶段时,团队需要极大的耐性,用“排除法”逐一排查问题根源。Nick形容,每当出现问题,要找出根源是来自硬件还是软件,就像大海捞针。作为团队领袖,他不但要处理技术难题,更要调解团队情绪,避免因压力而互相推诿,足见一个成功的创科项目,软实力与硬技术同样重要。

对于资源有限的学生团队而言,《城市创科大挑战》成为了他们实践创意的催化剂。Nick认为,比赛带来的最大价值有三:
当被问及会给有志投身创科的学生什么建议时,Nick的答案简单而有力:“不再犹豫。”他鼓励年轻人回归创科的根本——寻找并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需求。
GrootX: 一站式树苗监测及养护系统
谁说大学生的创新意念只能停留在学术报告?在第二届《城市创科大挑战》中,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团队MetaGreenX,凭借其研发的AIoT树苗监察系统“GrootX”,完美演绎了“香港有计”的精神。

MetaGreenX创办人Kathy分享,项目的初衷源于参与植树活动时,发现树苗存活率极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他们于是决心研发一个能够在恶劣的郊野环境中,长期并有效地监察土壤及树苗生长状况的系统,让保育工作变得“可视化、数据化,同埋变得可以量化。”

团队所研发的方案“GrootX”,采用六合一的土壤传感器,专为解决郊野无网络、无稳定供电的挑战而设。其硬件机身采用高强度物料,并配备太阳能板实现能源自给;数据传输则采用低功耗的窄频物联网技术(NB-IoT),即使在没有Wi-Fi的偏远地区也能实时传输数据。
一个好的发明要成功转化为市场接受的商品,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Kathy坦言,《城市创科大挑战》提供的培训对他们帮助极大,特别是关于“Go-to-Market”(市场推广)的策略。经验丰富的导师分享了如何发掘产品对客户的真正价值,而大会安排的一对一咨询会议及人脉转介,更成为了团队从校园走向市场的重要桥梁。
对于有志投身创科的学生,Kathy给出了一句铿锵有力的建议:“Fail fast, learn faster(快速失败,更快学习)。”她也分享了一个实用做法:先从“学习者”开始,通过实习或参加比赛,主动向前辈取经,加深对整个创科生态圈的了解。
绿游易:登山智能导航与成就系统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郊野公园的资讯传递方式是否仍停留在传统的告示板?大专生以一个简单而巧妙的NFC(近场通信)导赏方案,为“山人有计”的议题提供了活用科技增强郊游体验的新方法。

GreenEase创办人Nicky本身是一位行山爱好者,他观察到传统告示板资讯单一、更新困难,无法呈现香港郊野公园丰富的历史、生态和文化故事。
针对郊野公园网络不稳的普遍问题,团队的核心技术选择了NFC技术。他们在景点的路牌或告示板上安装NFC标签,游客只需用手机“嘟一嘟”,便能读取默认的资讯,整个过程完全无需网络。受访者解释:“一部分资讯会预装在手机App内,但大部分是直接从NFC标签中读取的。”这种设计不但简单、维护成本极低,更能即时解决管理部门希望更新资讯,但又受制于传统告示板成本高昂的困境。这个方案的实用性,也让他们成功与政府部门合作,在城门水塘进行实地测试。

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一个具功能性的原型,比赛的导师和评审给予了团队宝贵的意见。
被问到学生在创科上有何优势时,受访者笑言:“可能因为是学生,不太知道太多事,所以解决问题时会用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反而最高效率。”对于有志投身创科的年轻人,他的建议是“不好怕,试咗先!”他认为,在人工智能(AI)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开发产品原型的门槛已大大降低,只要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应该立即动手尝试。
以上3支团队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只要有心,配合支持和指导,学生绝对有能力将创意转化为具社会价值的方案。有兴趣了解及体验更多“香港有计”创新方案的市民,可于即日至10月26日,亲临香港科学园参观《城市创科大挑战》创意展。












